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5月08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一边拆历史建筑,一边花重金仿古

一些新建筑正在削弱城市特征

本报记者 张 国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08日   03 版)

    开发商和地方行政长官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驱动下,根本不考虑什么是真正的城市形象,很多城市的历史生命被一扫而光。”

    ——何德骞

    在提升城市形象上,有的还有误区,例如重物象、轻人文。 

    ——郭凤岐

    “打造”文化是可笑的,文化不是“打造”出来的,是积淀出来的。

    ——方兆麟

    文史学者何德骞是位“老天津”,一聊起海河两岸的街道就数如家珍。他习惯从美学角度欣赏各个城市的建筑,多年的体会是:建筑是有尊严的,世人应对它们心存敬畏。

    不过他也发现,近年来,全国许多城市都在追求“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在此过程中,“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涌现出来,成为受人推崇的“地标”。“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有人形容,200个城市如同一母同胞。

    近日,在南开大学主办的一场有关城市形象的论坛上,何德骞惋惜地说:“在城市改造中,开发商和地方行政长官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驱动下,根本不考虑什么是真正的城市形象,很多城市的历史生命被一扫而光。”

    他厌恶那些“粗制滥造”的庞然大物。“本来新建筑应该有新面貌,但往往不但没有增强,反而削弱了城市的身份和特征。”

    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使何德骞收藏的字画、瓷器毁于一旦。但在他眼中,那些都是纸面的东西或者小物件,对一个城市而言,最大的文物是建筑。“旧城改造、危改拆迁,比‘文化大革命’对文物的破坏还要大。”

    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郭凤岐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从数量和规模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提升城市形象上,有的还有误区,例如重物象、轻人文,认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亮丽的形象工程是城市形象的亮点。”

    郭凤岐认为,城市的文化特色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有更加深远的意义,而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老城、老街、老巷、老楼、老屋都拆了,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他主张城市建设不能“喜新厌旧”。

    郭凤岐注意到,天津市近年来整修了大量的历史风貌建筑,但这种整修主要侧重于外观的美化,内部开设的多数仍是饭馆、咖啡厅,那些建筑里的鲜活历史故事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演绎,美丽外衣下的历史文化空间还需要填充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主张在这方面多花点钱,花点精力,因为“这比重复建设那些大楼有价值”。

    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教授方兆麟说,如今很多省份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有些地方就像淘金一样,对历史文化遗存过度包装,比如戏说历史、争夺名人故里、打造历史文化园,任意拍摄胡编乱造的历史影视剧。“这种所谓开发文化产业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践踏。浅薄文化的泛滥从长远来看贻害无穷。”方兆麟说。

    “‘打造’文化是可笑的,文化不是‘打造’出来的,是积淀出来的。”方兆麟说,城市的文化资源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建设的,不能轻易推翻或重建。树立城市形象根本不在于多少高楼大厦,也不在于破旧立新,而是培育城市精神,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培育特有的城市精神。

    当前还有一个令人警觉的现象:一些地区一边拆历史建筑,一边花重金建造仿古建筑,美其名曰打造“城市名片”。何德骞说,拆了真古董,仿制假古董,真让人哭笑不得。“精神的东西怎么能打造呢?你仿得再好也是赝品。”

关于食品安全报道的“放大效应”
一些新建筑正在削弱城市特征
众声谴责皇城遗址上建豪宅
语录
吴运铎
周逸群
“全国青少年‘永远跟党走’青春歌会·湖南”举行
2011年中国餐饮业发展大会在京召开
北京“十二五”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发布
武汉一大学生两捐骨髓感动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