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日前有报道称,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城市学院4所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从今年开始,他们不看加分,只看“裸分”。《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5月6日就此发表蔡正奋先生的评论《为“裸分”录取叫声好》,力陈高考加分泛滥之弊,力挺四高校“裸分”录取之举。该文发表后被广为转载,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裸分”录取的赞许和期盼之情。
不过,细看原报道即可知,在高考录取的提档环节,四高校仍然认可考生的各种加分,即仍以考生的总分数(高考成绩+高考加分)作为提档依据;所谓不看加分、只看“裸分”,只是体现在专业录取环节——提档之后,如果某个专业报考人数超过计划招生人数,则依据考生“裸分”从高到低录取,未被这个专业录取的考生,将被调剂到其他专业,而不会被退档、拒录。
显然,四高校所推行的是高考录取看总分、专业调配看“裸分”,高考加分仍是考生能否考上某所大学的关键因素。如此,四高校所推行的改革,与真正的“裸分”录取依然有差距。虽然实际意义有限,但此项改革所传递的信息值得深思和重视。至少在这4所高校眼里,高考加分的实际价值要低于“裸分”。他们在不触犯高考加分政策的前提下,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推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裸分”考生,以削弱高考加分制所带来的不公。
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各个高校拥有认可或不认可高考加分的权力,那么我相信,很多高校会实行真正的“裸分”录取。或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认可某几项高考加分。
高考加分乱象的症结之一即在这里:作为录取、培养学生的主体,各个高校在高考加分上几乎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接受。教育主管部门设定的高考加分项目,不论何种类型的高校,不论是否符合某个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不论高校认为有无必要、喜欢与否,所有高校都得无条件认可和接受。与高校没有发言权形成鲜明对比,不承担培养学生之责的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却拥有设立高考加分项目的权力。这种扭曲的权力配置,一方面导致高考加分泛滥,弄虚作假成风;另一方面导致“千校一面”,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失去特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四高校专业录取只看“裸分”,可以理解为他们不甘心于被动接受高考加分,试图努力争取本应属于高校的发言权。解决高考加分问题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其一,除教育部保留少量必要的高考加分项目外,全面取消各地设立的高考加分项目;其二,如果保留各地设立的加分项目,则应赋予高校对于高考加分的认可权,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及对某项高考加分进行评估,自行决定是否作为录取依据。
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