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5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国际学术会议:人傻钱多速来

严辉文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11日   02 版)

    来自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包括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逐年递增,由2004年的2962次,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参加会议人次也逐年攀升,2006年达53.9万人次。学术会议何以越来越火?记者调查发现,发论文、拉关系、赚会费,部分国际会议的背后,隐藏着丰厚的利益链条。(《中国青年报》5月10日)

    说起学问,前辈学术大师有太多名言。比如钱钟书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无非要表明做学问得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从学术和谋生的关系看,传统观念甚至认为,做学问不足以谋生。陈寅恪先生有言:“我侪虽事学问,而决不可倚学问以谋生,道德尤济饥寒。要当于学问道德之外,另谋求生之地,经商最妙。”

    时代的前行,至少我们的社会已不会任凭潜心学问人衣食有忧。相反,学术项目化、教授商人化甚至使一些学术圈中人,早已因学术经济而有变身学术老板之势了。这算是一种潮流,也算是社会进步带给学术圈的报偿。

    如今,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交钱即可使学术论文找到跻身国际化的渠道,相应的以捞钱为目的的会议公司应运而生,而一些真假莫辨的“洋专家”更是孜孜不倦于“不在中国开会,就在到中国开会的路上”——免费坐头等舱,住星级宾馆,吃中国美食,顺便游山玩水。如此国际学术会议不仅大大地变味了,而且有关方面显然在大施学术吸金之法,学术项目经手人套国家的钱,会议组织方套学人的钱,“洋专家”尽情挥洒中国的钱,也玩得太邪门了。

    想起一句话:此处人傻钱多,速来。向来寂寞且精明的中国学术圈,何以变成了人傻钱多,让人大玩吸金大法的名利场呢?我看恐怕还是要厘清几个老问题。

    一是学术要慕洋更要崇实。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介绍,在一些会议网站的留言或高校相关的学术论坛中,关于一项学术会议是否被EI、SCI(科学引文索引)等收录成为最热门的问题之一,而多如牛毛的会议,大多在其首页的显著位置上打着能被EI、SCI一类检索的头衔招徕与会者,就连一些在校研究生都以“跑会”为跻身EI、SCI之捷径。难道EI、SCI之类真的就是学术研究唯一的价值体现吗?

    二是学术经费要减少虚置的成分。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不是因为必要而举办,有时简直就是项目经手人太有钱的缘故。比如众多课题或项目经费中,就有专门对于举办学术会议的列支,圈中人一语道破天机:“这也是一笔不能不花的钱。”

    三是亟待建立独立的学术评价体系。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学术期刊,也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学术会议,都要有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以便让人分清良莠,尤其可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学术打假、揭假,支持真正的学术研究,合力在迷雾重重的学术圈中剪除枝蔓,才有可能改变学术会议变成学术吸金大法的怪现状。

交警给公车贴罚单,谁来埋单
600亿元填不满房产面积误差黑洞
中药变“贵族药”不能全归咎于游资
国际学术会议:人傻钱多速来
把儿童节还给孩子有多难
高晓松醉驾事小 执法公平事大
为“堵在最后一公里”支付高价
对幼儿园“吃”孩子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