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5月2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天下烧饼数黄桥

周晓平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20日   12 版)

    苏中平原上的千年古镇黄桥,初建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以小小的烧饼名扬天下。

    在中华民族的食谱中,烧饼的历史不算短。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记载:蒸饼、汤饼、蝎饼、髓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可见当时的饼不过是所有面食品的统称。烤炙而成的烧饼,最初是没有芝麻的,芝麻是汉代由西域传入内地的,起初叫胡麻,因烧饼上着芝麻,故称胡饼。东汉灵帝喜食胡饼,上行下效,京都皆称作胡饼。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饼法”一章。“烧饼”一词的出现,相传始于晋代十六国之后赵皇帝石虎,因其讳胡,故将胡麻改称芝麻,胡饼亦改称烧饼。

    元末时期,江淮一带曾流传过刘伯温的《烧饼歌》,笔法曲折,语言隐晦,该作品未必出自刘伯温之手,也并不是专门研究烧饼的,它是为召唤农民起事而创作的,不过由此可见烧饼在当时的江淮一带已是大众食品了。

    至于达官贵人享用的烧饼,那做工就十分精细了。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以两面黄为度,面加芝麻扣儿,得奶酥更佳。”

    旧时的黄桥烧饼只是一种简单的酒酵面饼,面粉用酒酵发酵,然后在草炉上加少许油,用小火烘烤成两面焦黄即可,形状如一个倒扣着的小脸盆。选料却很讲究,只用当地沙土地种植的白芝麻、低筋精制面粉和当地土猪的大油。制作上更精细,大油要选猪腹部的板油炼制,低筋面粉做的馅心很酥,加工芝麻就更讲究,经过开水浸泡、去皮、烘干、扬净4道工序,做出来的烧饼金灿灿,香喷喷。

    黄桥制作烧饼究竟源于何时尽管已无从考证,但民间传说清朝道光年间,临近的如皋县有一位知县路过黄桥,吃了黄桥烧饼后齿颊留香,便念念难忘。不过如、黄两地相距60余里,不能总专程来吃,于是这位县太爷竟隔三差五地派人骑快马到黄桥购买烧饼,以饱口福。

    如今的黄桥烧饼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继承了古代烧饼的制作方法,保持了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的传统特色外,创新的方面更多。比如形状由原来大如脸盆缩小到手掌大小,有圆形、长形、方形、椭圆形、斜角形5种,厚薄不到半寸,看上去像玲珑精致的小工艺品;从原有的“擦酥饼”、“麻饼”、“脆烧饼”等品种,发展到葱油、肉松、鸡丁、香肠、白糖、雪菜、桔饼、桂花等十多个不同馅料的品种,高档的还有火腿、虾米、蟹黄等,或咸或甜,或鲜或辣,不油不腻,松软酥脆,轻轻咬一口,香气四溢,满嘴留香。

    黄桥烧饼的制作工艺已经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黄桥人最骄傲的还是在当今中华大地的任何一座城市,几乎都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黄桥烧饼。

科尔多瓦 满城花香
古宅的命运
天下烧饼数黄桥
在孩子最初记忆中留下尽可能多的美
旅行家从不逃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