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高居“庙堂”的年轻人。他们工作的地方,哨兵神圣,门禁森严。他们过手的项目,动辄以亿元资金计。他们办理的公文,多一句话少一句话,改变一下措辞,都可能影响到千万人的利益。而对于自己工作的意义,他们很可能只有抽象的理解。人和钱,都只是纸上的数字。
就不从“公仆”与“主人”关系的角度谈这些年轻公务员下乡的必要了。如果不能“情为民所系”,怎么可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近年,给执政党形象造成极大污损的那些著名的“雷人雷语”,即肯定无疑地出自那些跟下层民众毫无感情牵系的官僚之口。
施政必先了解国情民情。我们中国这样大,不同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人群的诉求各个不一,居庙堂之高的公务员们如果对下情不了解,或者只有一时一地的了解,其施政的针对性必然会出偏差。
我们是个单一制国家,基层的任何问题都可能请示到中央职能部委来,多么琐碎的事情都可能上报到中央职能部委审批。中央政府的管理权限与服务职责几乎巨细靡遗。我们又是个正在转型之中的国家,行政权力对于经济、社会的干预能力仍然强悍,行政自由裁量权很大,而行政权受到的监督则非常不够。这些都对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们的素质构成日常的挑战——不了解基层,不尊重民意,纯粹当官做老爷,还真不行。
具体到目前正作为国家机关公务员队伍“生力军”的这批青年干部,就更有必要建立起一种机制,让他们能够经常地接触基层、贴近人民。因为与那些上大学、进机关之前就做过工、下过乡、扛过枪,社会阅历丰富的前辈们不同,“三门干部”对于社会底层几乎全无感受。而且,新一代公务员队伍中,“寒门子弟”的比重也比前几代要小吧?相对于更加关注民生建设、社会建设的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其个人阅历、家庭熏陶已不足恃。该补的课都得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