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5月2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时代的呼唤 人民的需要

——吴孟超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综述

苏银成 张鹏 肖鑫 胥金章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23日   06 版)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当90岁高龄的吴孟超站在人民大会堂,用他浑厚洪亮、略带沧桑的声音,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全场3400多名观众无不为之感动。会议大厅里,不时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前不久对学习宣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连日来,学习吴孟超的活动宛如春潮在神州大地涌动。从首都北京到南国羊城,从西北边陲到东海之滨,从嘉陵江岸到黄浦江畔,广大军民倾心聆听一个九旬老人的感人故事,用心思考着平凡岗位上的人生价值……

    5月10日到20日,由中宣部、卫生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上海市委共同主办的吴孟超先进事迹报告会,分别在北京、兰州、重庆、广州、上海巡回举行,报告团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报告团成员的精彩报告,深深打动了广大听众。人们发自内心地感慨:吴孟超不愧为“模范军医”和人民医学家,不愧是一名爱党爱国爱民的杰出院士!

    从白求恩到吴孟超,人们从吴孟超的身上,感受到了白求恩精神,听到了时代的呼唤,更看到了全国人民创建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吴孟超为我们时代树立起新的价值标杆”

    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听了吴孟超先进事迹报告后说,吴孟超在他近70年的从医生涯中,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用忠诚书写了一代医学大家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他是我军后勤战线的一面旗帜,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

    “吴孟超为我们时代树立起新的价值标杆。”总后勤部政委刘源说,吴孟超精神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它向我们展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路径,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成就当代中国科学大师的一个重要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创造事业辉煌的巨大内驱力,向我们展示了一名党员如何通过加强个人修养成为真正的工人阶级先锋分子的生动历程。

    5月13日,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在会见报告团一行时说,我们要学习吴孟超同志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无私奉献、情系人民的高尚品格,学习他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吴孟超同志是当代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光辉典范,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5月18日,广州军区副政委田义功听完吴孟超先进事迹报告后,这样深情地说。

    “吴孟超不仅是个伟大的医学家,更是一个思想家、事业家和实干家。”第二军医大学政委陈锦华深有感触地说,“他始终坚定对党的信念不动摇、坚定对医学事业的追求不动摇、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动摇,他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

    时代呼唤吴孟超精神,人民需要吴孟超式的人民医生。

    吴孟超为中国肝胆外科科学书写了一个不朽的神话,他把中国乃至人类的医学事业向前推进了一步,更重要的是,吴孟超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价值标杆,鼓舞着中国医学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自立自强,为提升中国科技事业的原创力、为探索人类科技成就的最前沿,以及为增强人类生活的幸福感而努力拼搏。

    “从吴孟超身上看到了中国医疗界的良心和光明”

    一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事迹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因为学生需要吴孟超这样的好老师,患者需要吴孟超这样的好医生,社会需要这样的好人。吴孟超的学生、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院长沈锋说:“吴老身上始终散发着一种爱的气息,这种爱是对事业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周围每一个人的爱,他把爱播撒在了整个肝胆外科事业。”

    “吴孟超高尚的医德是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需要!”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说,在当下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作为一名医学和科研工作者,要像吴孟超那样,坚持崇高的道德和操守,把造福人类健康作为唯一目的,在医疗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学生傅麒宁说:“吴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点燃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信仰之路,作为一名青年学生,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应该像吴老一样,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人民医疗卫生事业中去。”

    “老百姓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说到底就是因为这个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这是吴孟超在报告中说出的一句心里话。

    用精湛医术护佑百姓健康,以高尚医德温暖病人心灵,吴孟超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的朴素情怀让听众深受感动,报告会现场一次次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听众流下了热泪。

    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王乾听完报告会后说,吴老已到耄耋之年,依然在继续着自己神圣的事业,用生命诠释着爱党、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作为年轻一代的医学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学习吴老勇闯禁区、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学习他时刻为病人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驻渝某集团军的战士纪文凯说,吴老数十年如一日,满腔热忱为群众服务,他的言行品质无愧于新时期的军人模范。我们要向吴老学习,像他那样忠于职守,履行使命,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北京医院普外科主任韦军民深情地说,作为同行,我们要学习吴老“知行合一”的大医境界,做到脑中装着病人,心里想着病人,一生造福病人。

    感慨和泪水,鲜花和掌声,凝聚起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智慧和力量。著名学者周国平说:“从吴孟超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医疗界的良心和光明。”

    “像吴孟超那样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人生追求”

    连日来,北京、上海、福建、河南、吉林、新疆等省、区、市,以及军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总后各单位通过收看电视、收听广播、阅读报纸、浏览网页、座谈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广泛开展学习吴孟超的活动。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教授王维俊说:“我最钦佩吴老那种严谨求实的作风,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在工作中一定要像吴老学习,努力做到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吴老为我们所有科技工作者树立了一个追求的标杆、前进的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教授程天民说,“我们一定要像吴老那样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人生追求,努力在军事医学领域不断做出新业绩、创造新辉煌。”

    吴孟超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5月19日,重庆市知园小区第五党支部开展了学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的党组织生活会。支部的学生党员桑向阳说:“吴老在其行医生涯里始终坚持‘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时时刻刻都牵挂着他的病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军人。他是所有共产党员的骄傲。”

    5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卫生系统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座谈会在包头召开。会上,来自自治区医疗卫生系统的8位党员干部职工就学习吴孟超同志作了交流发言。包头市委副书记苏誉在座谈时指出,要把学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与推进自治区医疗工作结合起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吴孟超的先进事迹在他的家乡福建各界反响热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的医务人员在收看收听了吴孟超的先进事迹后,既感到光荣,又感到压力,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寻找差距,更加努力工作,争做吴孟超式的医务工作者。

    吴孟超的母校同济大学5月15日举行学习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座谈会,100多名学生党员代表参加。会上,学生代表宣读了学习、宣传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的倡议书,倡议全校师生学习吴孟超院士追求理想,爱党报国的坚定信念;勇攀高峰、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崇尚医德、倾心为民的高尚品德;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师生们表示,要以吴孟超院士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恪守职业道德,努力刻苦学习,不断取得新成绩。

    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刘振全、政委陈锦华介绍说,学校党委作出了向吴孟超学习的决定,将其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教材,举办“我向吴孟超学什么”座谈会,开展“吴孟超精神引领我成长”征文活动,举行“学士、硕士、院士共话人生”主题沙龙,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职员工献身国防的使命意识。

    吴孟超所在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开展了“学吴老、强素质、长本领,争做‘吴孟超式医务人员’的岗位大练兵”。

    全军和武警部队的广大官兵表示,要把学习吴孟超同志的先进事迹激发的热情,化作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以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成果,向建党90周年献礼。

    新华社上海5月22日电

永远高扬的旗帜
保障民生法律法规将是“六五”普法重点
时代的呼唤 人民的需要
下乡记
亲历者还原1951年“西藏关键时刻”
百名农民工圆梦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