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国家正在重点整治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一时间充满为食品添加剂正名的声音。专家称“合理使用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又说“真正的症结或许存在于人的心理恐慌”。于是有专家呼吁,要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
关于食品添加剂,如果确实有着科学认识和知识,把它们普及到老百姓那里去,当然是一件好事。如果这种知识确认某种食品添加剂无害,则我们可以放心食用;如果确认某种添加剂有害,则我们就应当保持警觉,也有可能激发从业者的良知,在食品添加上来个“克己复礼”。
但科普虽然可以提高民众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思考和行动,却也不能对此寄望过高。现在动辄提倡普及某种知识,好像科普是一件可以心想事成的事情。其实人类生活涉及浩瀚的知识,人的无知领域永远大于有知领域,民众不可能人人成为专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科普改变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态度。把关食品添加剂,主要责任还在政府。
“科学知识”到底是什么?它是确定无疑的吗?被专家挂在嘴边的“科学知识”,很可能是一种通俗说法,即指“正确的知识”。在本质上,科学知识是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其中并不排除谬误。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认为,人类的知识是通过猜想与反驳、不断否定错误认知而积累起来的。我们获得的正确知识,可能比前人更接近真理,但也不是绝对真理。
最近,很多媒体都在报道各路专家对西瓜膨大剂氯吡脲的科学观点,主流的专家意见认为,氯吡脲对人体无害。甚至有专家说,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将膨大剂列为不需进行毒性管理的豁免物质清单。但有报道称,北京大学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博士介绍,国外已有实验发现氯吡脲对哺乳动物细胞的GTP酶组装有影响,美国FDA并未批准食用氯吡脲(《新京报》24日)。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时下一些专家的所谓“科学观点”,实际上只是一家之言。很多媒体为了消除大众心理恐慌,习惯找一些专家来“普及科学知识”。但科学知识与专家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专家都是细分专业的专家,而正确的科学知识需要综合。未经综合,即便有一万个专家发表看法,我们得到的也未必是科学的知识。
我们需要政府及其授权的专业机构来做“综合”的工作,各路专家一起“猜想与反驳”,然后得到真正科学的知识与正确的态度。比如FDA是美国专门从事食品与药品管理的机构,由医生、律师、微生物学家、药理学家、化学家和统计学家等组成,专家成千上万。对于某种产品,个别专家可以证明其无害,却不能证明它“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由专家个人为食品添加剂、生长激素担保,实际上是不科学的。
现在经常有专家在大众传媒上开坛说法,但他们普及的科学知识极少,他们更多的是谈他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正确态度”,也只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观,总的意思是别害怕、大胆吃。可人类吃不吃某种添加剂,决非只是一个“科学”问题,它涉及人的自由意志。在美国,不乏获得FDA认证但被消费者组织游说废黜的添加剂。以人为本,意味着不能把人类生活搞成科学一言堂。
真正科学的态度,应当是一种审慎、有节制和敬畏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