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1日电(记者董伟)在“关注‘十二五’下的中国商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称,高税负应为本轮物价上涨负责判断是错误的。中国宏观税负总量在世界上并不高,问题出在税负的结构上。
和之前的物价上涨不同,本轮的物价上涨是在供给不短缺的情况下发生的。于是就有了许多怪现象:在生产者一端,蔬菜烂在大棚里,卖不上价;在消费者一端,蔬菜价格高得令人咋舌。按说只有供不应求时价格才会上涨,而现在,连产能过剩的行业也在涨价。有的产品在国内价格不菲,在国外却物美价廉,出现了倒挂。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杨认为,过去平抑物价的办法是促生产,于是有了市长的“菜篮子工程”、省长的“米袋子”工程。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北京的黄瓜出菜地时每斤不到1元,老百姓买到筐里却要付6元,这说明中间环节的费用太高。因此,现在要想价格稳定,只有理顺了中间环节的经济利益和体制因素,把商业抓起来,局势才会有效改观。
有论者也指出,物流成本推高了总成本进而推高了商品售价,而物流成本高的根源是税费过高。典型的是过路费的征收。商业发展的障碍大抵如此。这一观点得到大多与会专家认同。
高培勇说,中国宏观税负占GDP的水平不过20%,加上各种费也才34%,这跟北欧国家动辄50%的水平没法比,也低于发达国家平均的39.5%。因此,税负总量不该为流通成本高负责,也不该为物价上涨担罪。
既然总量不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呢?他认为,问题出在税费结构上。目前,我国以间接税为主,占到所有税负的70%以上,类似个人所得税这样的直接税少,不到30%。间接税的缴纳主体是企业,其特点是易于转嫁,即容易传导到价格上去。“西方有些国家直接税多,对价格也有刺激,但是绝没有我国这么大。”在他看来,平抑物价,革新税制也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