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6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历史笔记

“理解”已不仅仅是句口号

——读《理解万岁——口号提出者的回应与思考》

庄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07日   10 版)

    作家莫言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或许有人会忘记那场战争,但一定不会忘记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喊出的一句口号——‘理解万岁’。” 

    那是1985年夏天,在人声鼎沸的北京师范大学礼堂,22岁的大学生军官刘勇挥笔写下了“理解万岁”四个大字。当时,他是一名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实习排长,刚从祖国南疆凯旋。如今,他已经是军队的一名高级干部。而最近,他出版了《理解万岁——口号提出者的回顾与思考》一书。

    时隔26年,他想告诉人们,当年自己为何要写下“理解万岁”4个字,并一一叙述自己沉积多年的感悟和思考。

    1983年,即将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刘勇,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大学毕业后,穿上军装,踏上充满牺牲和挑战的前线。这种投笔从戎、以身许国的精神,也成就了当时的一曲曲人生颂歌。

    凯旋后,刘勇和其他六位战士一起,参加了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组织的“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告别猫耳洞,登上演讲台时,硝烟已经远离,掌声鲜花齐至,刘勇思潮翻滚,百感交集。

    在和首都大学生的接触中,他感受到了如火如荼的青春激情,但也感到青年学生们对前线将士的认知程度有限。“青年学生们对前线将士的理解,也许是一种感恩式的理解,因为他们以为流血牺牲是‘太过崇高’的国家事件,是理所应当的,无法与青年学生产生精神联系;还有就是功利式理解,因为他们觉得,‘战士们之所以这么勇敢,无非是想立功。’”

    对于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热血战士来说,这种理解令他们痛心。

    “为了使青年的一代产生灵魂共鸣,我才在万人的礼堂,挥笔题写了‘理解万岁’。”刘勇写道。

    可以说,这句口号是在战争背景下提出来的。提出者最初只是希望通过这4个字,让后方的青年能够真正了解、知道前线将士流血牺牲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出乎他意料的是,两天后,5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署名为“山耕”的评论员文章,标题便是“理解万岁”。文章呼吁全社会对青年战士予以精神理解,号召千百万青年燃起为祖国奉献的理想之火,追求自身的幸福与价值。

    不仅如此,这样一个从特定事件中提出的口号,顺应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时代大潮,迅速被人们认可、引用,以至于叫响全国,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记。

    “理解何以万岁?”在刘勇看来,这不仅是口号本身的意义问题,而是其背后的内涵与社会价值相融相契的问题。20多年来,从思想领域到人际沟通,从个人到集体,相互之间需要“理解”和尊重,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如果说最初的“理解万岁”,只是某个群体的呼喊,如今被人们广泛引用的“理解万岁”, 其内涵已从最初的“了解、知道”广为拓展,演变为多元发展、互动包容的理念与行动。其现实意义则在于,“理解”有助于社会民众对矛盾冲突的主动调适。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曾有人撰文呼吁,在“后汶川时代”里重提“理解万岁”,这“归根结底是提倡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念和必要的思维高度”,可以用“理解”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矛盾,对那些最美好、最崇高的精神财富,也要给予最真切的、最敬畏的、最深入的“理解”。

    作为提出者,刘勇也对这句口号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他在书中解释,人的一生都在“理解”当中,以什么样的态度理解、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理解,其实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去为人生。在价值选择日益多元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回到“万人读一本书”的时代,这就需要在不同的背景和视角下观照世界的人们,进行相互“理解”——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只有这样,我们的个体发展,我们的社会发展才有可能真正面向真的维度、善的维度和美的维度。

    但是作者也深知“理解之难”,由于文化碰撞、信息变异、言意矛盾、立场有别等原因,人们关起了理解的窗户,精神情意未能相通。对此,人们需要构建理解的桥梁,通过宽而有度,推己及人,权衡利弊、推心置腹、省身察己等方法,达至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理解,营造属于全社会的幸福、快乐。

    其实,26年来,无论是口号提出者,还是其他人,都或多或少地从“理解”中体会到了幸福快乐。关于战争的记忆,在今天已被多数人淡忘,年轻的一代甚至对那段历史鲜有感知,然而,关于“理解万岁”以及“理解万岁”的体认,却穿越时空,超越了口号本身,成为一代人乃至数代人挥之不去的内心渴望与精神气息,也成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留在在中国民众心间最深刻的思想烙印之一。

    所以在26年后,刘勇依旧说“理解万岁”。

庄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07日 10 版

知识分子的岗位在哪里
“理解”已不仅仅是句口号
张申府:最终的胜者
我国首部大型《国防教育图集》出版
红旗出版社向首都高校赠新书
三联书店出版《金克木集》
中日联合出版双语版《鲁迅箴言》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心海漫行》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出版
私人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