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单个看来除了事实别无意义,但将相似、相通的几件放在一起,则共性自显;若对其共性进行独到的分析,其结论足以指导我们处理类似的问题。郭韶明写的《生活中的心理学:找到幸福的自己》,教会我们合并生活的同类项。
比如,那些自找的麻烦。
读书时,总有同学做论文查资料,但沾点儿边的通通收入囊中,可他们的论文未必做得很好。因为,“有时材料看得实在分神,都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了”。
工作后,总有同事追求完美,方案已经很好,能打90分,可他们还会不断咨询、改进,以期提高到92分,但“耗费的精力远远高于成本”。
生活中,总有人终日忙碌,但效率甚微。他们哪怕去客厅取个杯子,也会被路上的剪刀或一粒没钉上的扣子一再耽搁……于是,“取杯子”总也完不成,“取杯子”后要做的事更是遥遥无期。
这些自找的麻烦背后,动因值得深究。
把麻烦放在一起,我们会哑然失笑:时间、精力用得太冤了。
怎么才能不冤?书中给出方案,用“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以“简单有效”为行事准则,我们将会轻松许多。更重要的是,在时间和精力成为稀缺资源的现在,学会“无情地剔除所有累赘”,日后,我们将避免重复类似的错误。
又比如,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一个已婚者的言行、衣着,总会暴露其配偶在某些方面的做派及品位;长期和爱发牢骚的人在一起,你不知不觉也会抱怨不离口;同一年级甚至同一宿舍的同学,毕业后去了不同单位,几年后再见面,多少都有些隔阂,这隔阂中总有一部分来自各自企业文化对其性格、气质的影响。
看吧,一旦汇总,一经比对,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显而易见。作者干脆说,我们都是一棵泡菜,放在哪种卤汁中久了,就是那个味道。就算你抵抗这个环境,终究难逃被它影响的结局。
换句话说,环境对你的影响至关重要,职场、家庭、社交圈,对工作、配偶和朋友的选择,无一不是如此。
合并生活的同类项,有助于我们解决常常忽视,却深受其困扰的问题。
合并生活的同类项,更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
书中讲了一个有趣的事儿。
朋友送你一个鱼缸,恭贺你乔迁之喜。硕大的鱼缸摆在家里,为了不让它空着,你得买鱼,得照顾鱼,换水、喂鱼、打扫……与之相关的繁杂事务随之而来,你每天得为一个鱼缸专门空出一些时间,而你本来没有养鱼的打算。
鱼缸只是一个标志。和鱼缸相似,装修时,一时冲动,买下一款高档的抽水马桶。为和马桶配套,瓷砖、洗脸池、水龙头档次纷纷提高;最后马桶的影响力走出卫生间冲向客厅,波及整个居室,装修大大超出预算,而起因不过是一个马桶。
在《居然被一只鱼缸胁迫了》一文中,作者层层递进,读者汗如雨下:有多少鱼缸搁浅了我们原本该有的生活规划?我该谢绝多少不必要的鱼缸?
于是,在《时间不多,用完为止》中,我们看到更为熟悉的自己,“明明知道事情特别重要,可是,你依然无法在第一时间完成它,相反,似乎只有把它放在最后,才算压轴。”
在《可怕的小概率》中,我们总会想起“刚出门,快递就来了”或“早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碰巧两个闹钟都没响”的倒霉经历。
在《藏在口袋里的耳朵》中,我们恍然大悟,那个突然断绝往来,甚至恶言相向的朋友,是什么时候不知不觉得罪的。
同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偏偏存在的办公室现象——话语权、座位的学问以及郁闷的职场“蘑菇期”,在书中赫然分类、罗列、引申。我们不由得叹息:要绕过哪些雷区,要熟知哪些人际潜规则,才能在人群中取得更安全的位置。
合并生活的同类项,解读、分析,以极强的带入感,让读者思考寻常可见却未重视的生活细节。
诚实地说,本书远远不能涵盖庞杂的生活本身,但其观察生活的方式,借助理论或其他手段,一心一意进化成更好的自己,进入更好的生活,藏在文字背后的心气,值得有心人阅读、汲取。
林特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