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6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文献底数不清,保存条件堪忧,保护不当造成二次伤害

90%以上的民国文献亟待抢救

本报记者 王晶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07日   09 版)

    77年前,儿童节还在4月4日。这一天,照例有身量未满的儿童代表上台演讲,孩子们被组织起来表演太极操,进行体力竞赛和健康检查,甚至是军事训练——这些刊登在1934年《东方杂志》第31卷上的照片,为几十年后的人们提供了想象过去岁月的可能性。

    然而,就是这些记录着民国时期生活的珍贵文献,目前正面临着保存、修复困难的尴尬局面。

    民国时期文献,指记录1911年至1949年期间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手稿、书札、海报、档案、电影、唱片以及非正式出版的日记、传单乃至商业契约和票据等。民国时期文献目前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公私藏书机构,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等均为收藏大馆;此外,台湾“国史馆”、国民党党史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等也藏有一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资料,许多有关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文献则散落在日本和俄罗斯。

    “民国时期书籍出版量飞速增长,留下了那个时期珍贵的历史资料。但不同于古籍保护,那时的期刊、书籍大多采用了西方工业用纸,酸化、脆化程度远远高于宣纸,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日前于西安市举行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这样说。

    不仅如此,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还面临着文献底数不清、保存条件堪忧等困境。在安徽省图书馆,民国文献书库无法达到古籍书库的恒温恒湿标准,只有冬夏才有空调,该馆的文献缩微复制组只有两名工作人员,尽管缩微工作从1994年开始,但目前只完成了馆藏量的十分之一;在湖北省图书馆,民国文献也处于自然保护状态,夏天天气闷热,书库只能定期开窗通风;在上海图书馆,一些馆藏的民国文献至今还在箱子里动都没有动过,因为有的文献酸化严重,纸页一碰就都碎了。“民国文献目前的破损率高达90%以上。”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此次座谈会上,一些图书馆工作者还指出,如果保护措施不当,还有可能对文献造成二次伤害。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还记得,当年缩微复制中心刚成立后不久,一些工人遇到纸张不平整的书籍或期刊无法拍照时,就用熨斗烫平,甚至为了拍照方便,将合订本期刊全部拆开,缩微工作结束后,这批文献也无法再恢复原貌。甘肃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负责人易雪梅也提到,当年,有的工作人员在拍照时,把报纸的中缝部分一刀切掉,如今重新装起来时只能在书籍部位补上一条,为了追求缩微工作进度,反而给文献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文献是要利用才能产生价值、扩大影响的。”今年两会期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国图馆长周和平就曾呼吁加强对民国时期文献的重视与保护。“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民国时期的文献全面记载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也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一定要尽快全面开展民国文献的抢救和保护工作,避免文献历史出现断层。”周和平说。

本报记者 王晶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07日 09 版

博物馆安全,到底该靠谁
北京少年宫明年或将告别景山
抵制《功夫熊猫2》是空想家们的撒娇邀宠
7010件“包豪斯”藏品藏着啥
90%以上的民国文献亟待抢救
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将从严控制
2011中国文化之旅启程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