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图上,顺德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点,806平方公里。从县到县级市,再到区,珠三角中部的这一行政区域,级别从来也不高。但在当代中国的经济乃至政治叙述里,顺德二字绕不开。在中国的改革矢量图中,广东顺德,始终是那个前进的箭头。
吴敬琏,中国改革受人尊敬的见证者及诚挚的督促者,称顺德为“中国的缩影”——顺德在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实行了以制度创新为主的综合配套改革,冲破了很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成为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产权制度改革的地区之一。尽管改革受到了一些阻力,甚至有人告状告到了中央,但顺德还是顶住了压力,只干不说,建立起新的发展模式,开全国风气之先,对当时全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并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
顺德受惠于改革,正如整个中国受惠于改革。这里是中国2800余个县级行政区域的领跑者,首个GDP突破千亿元的县域。顺德的容桂,则是中国镇域经济的佼佼者,这里是中国第一个亿元镇,如今工业产值已超千亿元。
事实上,顺德故事已经部分回答了那组“永恒之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
“我们是谁?”这里的区委书记坦言:顺德的血液里有改革创新的基因。“我们从哪里来?”研究顺德现象的学者评价:良性的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已在这里搭建起来,因为有了一个好的经济体制,顺德成为广东乃至中国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那么,顺德向哪里去?
毋庸讳言,顺德受掣肘的局面里,也能窥见整个国家进一步改革的紧迫性。如吴敬琏所指出:顺德要实现转型,最根本的还是要推进改革,把体制搞好。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体制目标有模糊的地方,它们已经愈来愈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障碍。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政府就需要逐步削弱对于微观经济的干预……关键中的关键乃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效率的提升,要强调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必要性。所谓有限政府,就是政府从不该管、管不好的领域中退出来;所谓有效,就是要廉洁、节约、低成本提供公共服务。
制度的变革塑造了顺德的今天。顺德未来的可能性,当然也蕴藏在体制改革之中。
顺德人给出的答案便是大部制改革。这是注定将塑造顺德未来的一场改革,2008年破题,2009年启动,如今正在深化和推广。经历短暂的失落和游移后,顺德“试验田”的牌子重新被擦亮。
改革需要勇气。做试验田,首先要有动自己利益的勇气。顺德大部制改革方案的制定者中,有人曾直言不讳地表示:我发现自己的权力太大了,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区区如我就能决定。同时他们也发现:有的人太累,另一些岗位却是人浮于事。
所以这场改革从本质上有一个属性:要改变权力不受制约的状态。改革者希望看到:权力是人,责任是影子,“如影随形,除非你死了”。
顺德的大部制已实施近两年。这里的改革者一直强调,大部制只是一个开端、一个导火索,因为它只是行政改革,并没有真正改革社会治理的方式。大部制并非顺德改革的终极目标,那个目标,是向公共治理型政府的转型,是“还权于民、让民得利”。
顺德改革试验,“醉翁之意”不在大部制,在乎更深层次的对政府公共权力的认知和界定。大部制是必要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正因为如此,政界和学界的许多有识之士期待着这场改革能参与塑造这个国家的未来,或者干脆说,期待顺德这块试验田能为中国求解。
顺德人的闯劲,曾为中国经济探路。他们自己笑言:这里是出经验的地方,不是出理论的地方。于是人们寄望于顺德:秉承“敢为天下先”的传统,用实干为全国进一步改革提供经验。
广东不仅扼守着中国的南疆,也承载开拓政治文明新疆域的使命。在这里,顺德是前进的箭头,愿这方试验田不会变成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