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济南军区某装甲团藏族战士边马杜基探亲休假期间,与一名抢劫某藏族女子的歹徒奋勇搏斗,夺回了女子的皮包。在搏斗中,边马杜基被歹徒推向4米多的深沟,造成左股骨髁粉碎性骨折,当场昏迷。
“我做不了什么大事,但总能做几件好事!”说起自己的壮举,边马杜基一脸羞涩。从当年走出大山的那一刻起,这个藏族汉子就一直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好兵。
边马杜基的家乡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坐落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风景如画,民风淳朴,有人称之为最后的香格里拉。
14年前,17岁的边马杜基在家人的陪伴下,步行三天两夜,翻越8座大山,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瓦厂镇报名参了军。那次,是边马杜基第一次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
在家乡时,边马杜基断断续续读过几年小学。入伍之初,他听不太懂普通话,闹了不少笑话。一次,他与同乡彝族战友马伍达在操场边闲聊。路过的新兵班长问:你们俩在干嘛?俩人误以为班长让他们去“赶马”,便非常认真地围着营院四处找“马”。另一次,连长让他去拿葱,结果他提来一个桶,让连长哭笑不得。
在新兵连时,边马杜基最怕走队列,由于听不懂口令,他不是比别人慢半拍,就是转错方向,在队列中显得很“另类”。新兵班长急得直跺脚,硬是把1.80米的他从排头调到了排尾。
新兵下连来到部队,很多东西都让从小在大山里长大的他感到新鲜。边马杜基从小没见过任何电器,对电没有丝毫的概念,分不清零线火线,也不知道电池有正负极。
第一次参加专业训练时,班长准备拿工具连接坦克变压适配器。“班长,我来帮你。”一旁的边马杜基热情地凑过去,一手抓起地上的电线,一手拉着墙上裸露的线头,就要往一块儿接。
“危险,住手!”班长吓出了一身冷汗,旁边的边马杜基却一脸茫然。
边马杜基在连队的第一岗位是坦克二炮手,任务是装填炮弹。这个在别人看来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体力活,他却练得格外认真。
盛夏时节,坦克里面热得像蒸笼,可他参加训练时却总是戴一双白手套,同乡战友都笑他“穷讲究”。3个月后,他以每分钟装弹22发的成绩打破了全营沉寂多年的纪录。
颁奖现场,战友们才发现,他脱下手套的双手伤痕累累,左手无名指因受伤严重已变形。原来,他在课余时间训练时双手被器械反复碰伤,经常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因为怕战友发现后不让他继续训练,他就想出了戴手套遮掩的办法。
2000年年初,他由二炮手改任坦克射击手。这个专业涉及光学、弹道学、电路学等10多门学科,难度陡然增加。各种复杂的公式,令人头晕的电路,成了横在边马杜基面前的又一座高山。
当兵就要当好兵,习武就要做武状元,边马杜基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搞不清专业原理,他就把上、下两册共40余万字的教材死记硬背下来;光学图、电路图太复杂,他拿着教材与实物一点点地比照。就这样,当年,边马杜基便在实弹射击考核中取得4发4中的好成绩。
2006年9月,集团军组织特级技术能手考核。理论考核随机出题,实装操作只有一次机会和短短3天准备时间,很多人傻了眼,不少人都放弃了。但边马杜基却横下一条心:困难再大,我也要通过!
正课时间,他挥汗如雨反复练习实装操作,一刻也不舍得休息;晚上,他缩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背记理论。最终,边马杜基以全团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了特级射手和一级无线电通信手。
手指变形、满手伤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这个藏族汉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困难面前有铁军,铁军面前无困难”。这句不知何时被边马杜基写在笔记本上的格言,也成了他攻坚克难的动力源泉。14年的凤凰涅磐,凭着康巴汉子特有的拼劲和韧劲,这支“藏族雄鹰”羽翼日渐丰满,完成了军旅生涯一次又一次飞跃。
驻地国防光缆施工开挖土方,他挖得最多,进度最快;连队武装泅渡训练,他第一个跳入冰冷的湖水中;参加抗洪抢险、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他每次都主动请缨,担任营连党员突击队队长;汶川抗震救灾,他带领4名战士负责全团车辆道路调整,站在滑坡险要地段的总是他。
这几年,边马杜基先后3次刷新全团400米障碍和手榴弹投掷纪录,连续9年保持团5公里武装越野第一名,11次在团以上比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13次受到团以上通报表彰。他承担40多个课目的射击教练授课任务,6年带出40多名训练尖子和骨干,成了响当当的“金牌教头”。
梁申虎 张建齐 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