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两条巷子渐成成都名片,一曰“宽”一曰“窄”。二者相映成趣,有某种城市哲学的辩证味道。盆地出路窄:北面陆路,蜀道难于上青天,东面水路,惊涛拍岸才能出三峡。这显然是劣势。但盆地内自成一格,这里的人心宽、生性豁达,能创一番局面,成都自古称繁华。
旧城中心的巷子,代表着这座城市气质里闲适悠然的一面。若你以为这便是成都的全部,看,那边坐着喝咖啡的年轻人善意地笑了。这杯咖啡是他上周忙碌的犒劳,也是他接下来玩儿命工作的情绪储备。
茶和咖啡不冲突,休闲和忙碌不冲突,慢和快不冲突——这便是如今成都的节奏。城市气质的丰富,成都高新区是最好的注脚。高新区不是飞来石,它是从这座城市的肌体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它并没有打破这里原本的呼吸,而只是赋予其更多变也更富于活力的节奏。
高新区给成都带来了以IT为代表的高智力附加值的产业选择,抹平了区位劣势,“升”一步海阔天空,此为新的“宽”。同时,体制机制创新所产生的锐度,把区域发展的动能集束起来,此为良性的“窄”。一宽一窄之间,城市发展的空间有了,能量也有了。
说高新区拽着成都跑,不妨考察一下跑步的姿态。有时候,改变一个城市上千年的节奏,或许会步履踉跄,顾此失彼。但成都高新区的设立本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它带来的改变则综合稳重,所以成都的步子大而协调,呼吸依旧顺畅,一快一慢交替之间,显得更加错落有致。
让一座快惯了的城市慢下来,是在一个方向上丰富城市气质的探求;让一座慢惯了的城市快起来,则是在另一个方向上的探求。各式各样的探求,都是在接近城市的本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都显现出越来越丰满的面相——拥有宽窄巷子的成都,散发的是岁月所淘洗出的个性;而拥有高新区和天府新城的成都,接纳的是现代文明的洗礼。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一方面,密集的高新产业并未侵蚀成都在生活品质上的空间,休闲之城的品牌不断增值。另一方面,闲适的氛围并未消磨成都求发展的雄心壮志,IT产业之城的形象深入人心。
宽巷子,窄巷子,都在成都。快成都,慢成都,都是成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