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6月1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冲刺好大学 高考仅是最后一棒

——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晋军博士

本报记者 向楠 黄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16日   07 版)

    漫画:姚万俤

    晋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博士

    提要

    “如果只是拼高考,学生自己的努力还在起作用,但如果变成了拼小学、拼幼儿园,拼的就是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当决定命运的关节点不断前移,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分配就越来越不公平。”

    ——晋军

    6月11日下午,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高考入学机会调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次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座谈。长达3个多小时的讨论中,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零字班本科生王斯敏表达了同学们的心愿:“不管出生如何,我们希望每个人至少要有一个梦想,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这个梦想。”

    课题指导老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晋军博士强调,这次研究样本只限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但绝不意味着有关发现仅是这两所高校的问题,清华北大的入学情况同样会出现在其他名校。

    高考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这是公认的社会事实。通过对清华大学近几年招生数据的分析,课题组发现,基于高等教育的社会上升通道正趋于狭窄,社会结构“定型化”渐成现实——晋军博士这样概括这次研究的意义。中国未来的社会流动该怎么办?这是需要全社会关注、思考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怎么想到要做这样一份报告?

    晋军:这个报告的前身,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零字班5名大一同学学习《社会学概论》时的课堂作业,当时的主题是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谁更有可能上清华?”的研究只是其中一个个案。

    后来,我和同学们都觉得这个例子比较有意思。再加上以母校作为研究对象,同学们收集资料、进行调查都比较方便,这样我们就逐步细化,直至形成现在这份报告。

    中国青年报:报告中提到各地“超级中学”的超霸地位在影响教育公平。但是,能考入“超级中学”的学生大都凭借的是真本事,这有什么不公平可言?

    晋军:报告中说“超级中学”影响教育公平,并不是暗示“超级中学”学生在能力和努力程度上逊于其他中学学生,却更容易考上知名高校。我们的意思是,可能还有很多学生,他们在能力、努力程度上和“超级中学”学生不相上下,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超级中学”,享受不到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更不像“超级中学”学生那样容易得到名校自主招生的青睐,最后导致他们与名校的无缘。

    年龄相仿、先天禀赋与后天努力都差不多的一群学生,只是有些上了“超级中学”,就相对其他人获得了更多考入名校的机会,这显然难言公平。

    中国青年报:你们所说的“超级中学”是近几年的产物吗?

    晋军: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国县级中学的竞争力普遍还比较强。那时的学生、教师资源还不像现在这么集中,即使县级中学与地级市中学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还是可以通过学生集中住宿、准军事化管理等措施来弥补。

    但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个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化的趋势。在一个省级行政区内,好的学生、老师都逐渐向有限的几所“超级中学”集中,县级中学开始走向衰落。

    中国青年报:这也许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有关。“超中”崛起“县中”衰落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吗?

    晋军:县级中学的衰落直接影响到农村、乡镇的年轻人向上流动的渠道。对于大多数户口在农村、乡镇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上县级中学的可能性,比上省会中学要大得多。但现在通过县级中学考上名校的机会,要比10年前大为下降。

    另一方面,随着“超级中学”崛起,决定考生命运的时间节点在被不断前移。换句话说,学生能否上名校,表面上看是高考成绩在起作用,实际上中考成绩也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能否考上好的高中。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只有上了最好的高中,才能上最好的大学,而只有上最好的初中,才能上最好的高中。也许在未来决定一个学生能否考上好大学,可能是他上了什么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如果只是拼高考,学生自己的努力还在起作用,但如果变成了拼小学、拼幼儿园,拼的就是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当决定命运的关节点不断前移,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分配就越来越不公平。

    中国青年报:报告中提到,北大清华热门专业的城市生比例要远远高于农村生,农村生较多分布在传统工科专业等“冷门专业”。城乡学生在冷热门专业的不同分布,你们怎么解释?

    晋军:除了学生来自不同中学这个原因外,我认为学生家长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考生是家中的第二代大学生(即考生父母就是大学生),那他填报高考志愿的针对性和前瞻性,都要明显好于即将成为家中第一代大学生的考生。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清华大学的校园开放日活动,向考生和家长介绍清华大学的基本情况并接受咨询。有些家长看到人文学院社科班的展台很是诧异,不知道以理工科闻名的清华大学现在竟然也有文科。这些家长不知道清华有文科,就更不了解清华文科的院系划分和专业特点。相比之下,另一些家长却对清华大学的基本情况、专业设置、专业就业前景都很熟悉。众所周知,信息充分时做出的决定与信息不充分时做出的决定可能完全不一样,那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两个考生分数相同,但由于家长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不同,他们填报的高考志愿、乃至今后的人生道路将会产生巨大差别。

    中国青年报:不同的家庭背景还会产生什么影响?

    晋军: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还体现在教育方式上。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工人阶级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好的蓝领工人;而中产阶级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白领,依然属于中产阶级。可见,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阶级再生产的功能。

    中国青年报:在您看来,这份报告的意义何在?

    晋军:这项研究关注的是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一个好的社会,首先要有稳定的社会结构,特别是一个规模较大的中间阶层;其次,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应当通畅,出身下层的社会成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从而进入社会中上层。

    我们社会目前在这两方面都存在问题。首先,我们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倒丁字形”,位于中层的人数太少,而社会底层人数太多;其次,我们当前的社会流动渠道正在日趋狭窄。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这么说?

    晋军: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活在农村的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干劲的年轻人,想要走出农村,一般而言有两个渠道:一是参军,二是高考。但现在,由于军人逐渐取消转业,通过参军彻底转变身份的这条路走不通了。随着十几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等一系列原因,高等教育的回报正在不断下降,想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只有去竞争名校。因为从目前来看,名校的教育回报还比较有保障,不少普通高校的教育回报相对过去变差了。这样一来,高考这条改变命运的路似乎也在变窄。对于很多人来讲,如果没有出生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又没能考上“超级中学”,就算智商正常、非常刻苦,也较难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从而实现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

    我们知道,大多数农村青年还有进城打工、经商等其他流动通道。但有研究表明,自己创业的个体户现在越来越难以“长大”。几十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使打工青年很难在城里扎根。这个问题现在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明显改变。

    但仅从目前看,当其他向上流动渠道很难走通,高考渠道若再狭窄,我们社会就会面临孙立平教授所言的“定型化”危险。这正是此次研究的意义所在——通过对清华大学招生数据的分析,课题组发现这种“定型化”正渐成现实。中国未来的社会流动该怎么办?这是需要我们全社会关注、思考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社会上升通道狭窄会带来什么问题?

    晋军:很简单,当一个人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他都难以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他会感到巨大的不公平,甚至丧失对未来的希望。一个不能给她的奋斗青年以希望的社会,显然既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也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本报记者 向楠 黄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16日 07 版

超级中学正在垄断一流大学入学资源
冲刺好大学 高考仅是最后一棒
网友呼吁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