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美国大片的电影爱好者对这样的场景一定不会陌生:在计算机里输入一组数据,街道上红绿灯突然紊乱,交通一片拥堵,撞车惨剧不断。
我国输电网络一度也曾面临类似的窘境。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美国GPS民用频道向电力系统的电力自动化设备、微机监控系统、安全自动保护设备、故障及事件记录等智能设备提供授时信号,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同步”运行。
一个巨大的隐患则是,如果出现紧急事态,GPS信号关闭或调整,在传输系统和接收系统间出现时间误差,高压电流势必会在瞬间烧毁被接收的变电站或是传输线路,轻则运行设备失控,影响正常输供,重则造成整个地区电网瘫痪。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由于电力系统内部设备时间基准不一致而引发的电网事故并不鲜见。媒体数据显示,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亿元为计算单位。
能否破解中国电网的“时间之觞”?
2005年,一家刚刚诞生的中关村企业——北京国智恒电力管理科技有限公司对全国电力行业进行整体调研,发现即使是科技水平位于前列的华东电网,使用的也是GPS系统,创业者们下定决心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高精度授时、系统稳定性、远程监测与维护……研发团队一个难关接着一个难关地“啃”。
在华南,热带雨林般湿热的变电站机房里,酷暑难耐的荒野基站区,一次次北斗终端调试,让习惯了北方干燥气候的国智恒技术人员吃尽苦头。
一家民营企业的高科技发展之路,经费不足更是时时困扰着创业者们。
2006年6月,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企业迎来第一次“经济危机”:前期筹集的上千万元研发经费已经告罄,技术还处于突破的前夜,而且还面临测试一年的时间考验。
昔日做过上万人国企老总的创业者吕建光拉下脸面,四处借钱。因为认准了这一技术的潜在价值,有员工甚至把自家的房子拿去做了抵押。
2008年12月19日,以我国自行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基础的“北斗电力全网时间同步管理系统”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验收,并在华东电网挂网运行,鉴定委员会评价:“整体水平国内领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009年9月,我国正式确立“天地互备,以北斗为主的电力授时体系”,几万个目标用户、未来产值将超过千亿元的产业链随之凸显。
中国正式掀开电力行业自主高精度授时的时代大幕,中国电网时间迈入“北斗轨道”,电力运行安全命系他国的历史也由此终结。
这一技术正逐步在全国推广。
华东电网公司其下属的23个500KV变电站的北斗授时系统改造项目全部选用国智恒的北斗时间同步系统。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起草修订针对北斗电力授时体系的电力监管标准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华东电网公司总工程师陈建民今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截至目前,华东电网因精度授时发生的事故率为0,设备抽检故障率为0,超过了国际通行标准的最高水平。”
国智恒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
2010年初,国智恒获得了中关村发展集团5000万元的“政府股权投资”,其它的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民间资本随即跟进。国智恒一下缩短了几年的资本积累期,产业化运作后收购了一家电网下属公司。
有了试验条件,国智恒把目标瞄准了探索科学、安全地提高输电线路输送容量的课题。
这是越来越受各方关注的一个全球性难题,各国都在紧锣密鼓的展开研发竞争。
一大背景是,输电线路走廊建设不仅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线路造价越来越高,而开辟新的线路走廊由于征地难度加大,尤其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土地私有化使得购买土地建设成百数千公里的输电走廊更加困难重重。
以北美电网为例,美国国家能源政策发展组织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提交的《国家能源政策研究报告》,估计其未来10年北美用电需求将增长约25%,但输电能力仅能新增约4%。
这一次,中国企业走在了前面。
短短几个月时间,国智恒全球首创的“智能超高压输电线路动态增容系统”,通过相关部门的鉴定,可以实时多点传感监控,在原有输电线路上,直接提高电力传输能力5%-25%。
美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一位专家竖起了大拇指,“这是一项对全球各国电网建设产生重大影响,为世界经济节省投资和为人类减少碳排放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发明,是中国人的骄傲。”
有专家更是乐观的估计,“这项技术,每年将可为全球节省新建输电走廊上万亿美元的投资和减少数万英亩土地的占用。”
最新的消息是,这项技术目前正提交美国国家电力科学院进行测试,今年下半年有望进军美国市场。
回顾6年创业历程,吕建光说,企业成功跟自主创新分不开。他认为创新有两个层面:“一是技术上的创新,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另一个是企业发展理念创新,要敢于突破、走出去。”
本报记者 雷宇 实习生 刘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