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报道课程小组在首届“好学力行”本科生论坛上发布了上海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结果,根据最后的统计显示,上海大学生的自评幸福感平均分数为75分,刚刚达到良好的标准。
据介绍,此次调查对上海“985”、“211”和“一般本科”三类18所学校1000名同学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05份。
本次调查中,根据最后的统计分析,上海大学生的自评幸福感平均分数为75分。而在2009年,上海市政协“上海市民生活观幸福观调研”课题组曾经调查得出上海市民的平均幸福感分数为69.16分。两个数据对比,上海大学生的幸福感得分要高于上海市民的平均得分,在上海市民的整体水平中属于中等偏高水平。
进一步分析看出,在导致幸福感差异的影响因素中,学校、性别、年级、专业以及生源地五点因素都对幸福感无显著影响,而家庭经济状况对上海大学生的幸福感产生了影响。数据显示,家庭月平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学生,总体上会比月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学生感到更加的幸福。
不过,课题组指出,这并不能说明经济因素对于大学生幸福感有着决定性作用,从数据来看,二者的相关性并不高。但一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并没有视经济因素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被选率排前三的分别是“没有明确追求方向”、“精神空虚”、“努力不够”,都属于内部主观归因;而被选率排倒数一、二的分别是“父母对你的期望太高”和“运气不好”,都属于外部客观归因。
“上海竞争太激烈”和“上海好工作难找”,近几年一直是令上海大学生头疼的问题。课题组指出,从数据来看,不能否认两者会对上海大学生的幸福感产生影响,但是,它们的影响程度远没有公众认为的那么巨大。课题组推断,这是因为上海大学生得到了较好的教育机会和教育环境,培养了较全面和较高的能力,因而视野开放,自信程度较高,所以他们有着良好的抗压能力,能够健康地看待激烈的竞争。
在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中,“自我期望过高”和“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这两个因素的被选率分别是39.7%和22.8%,差距比较大。课题组推断,当今的上海大学生“我的人生我做主”、“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的意识越发强烈,这种自主独立的决策意识让他们有能力应对来自父母的压力,也有可能是因为当今上海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减少,父母期望的传递机会下降,也就没有所谓的压力,幸福感受影响的几率也就相应降低。
一个值得注意的结果是,上海大学生随着年级的上升,精神空虚对幸福感的影响变化日趋减小,从大一到大四认为该选项影响自己的幸福感的比例递减,由64.9%降至45.0%。
课题组希望用一句话概括出“什么是幸福”。在回收的793个有效回答中,82.98%的被调查者对“幸福”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上海大学生对幸福感的描述中最多的,首先是“心理健康”和“知足充裕”;其次是“目标价值”,包括目标期望、理想与自我价值。
在统计过程中,课题组经常会有一些新奇的发现,比如,24个被调查者一致认为幸福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个流行一时的网络签名被认为是幸福的代名词。
本报记者 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