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冠军属于:上海交通大学!”
当学生们站在了世界程序设计竞赛的最高领奖台上时,担任上海交通大学ACM竞赛“教头”已十个寒暑的计算机系副主任俞勇教授,充分感受到课外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就感——为了给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造更肥沃的土壤,上海交大在985三期建设中,设立30个课外科技创新工作室,全部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
俞勇带领的ACM工作室正是其中卓有成效的一个,也是上海交大成功推行全员育人理念的一个缩影。
全员育人,就是要整合学校各个层次的力量,家庭、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以学生为同心圆的核心,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态势。近年来,上海交大在全员育人领域打出组合拳,在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关注、呵护、引导和影响学生,形成了大学生教育新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徐飞说,“上海交大就是要勇于打破思政教育的‘内循环’,开放多个接口让专业教师参与育人工作。”
在上海交大,成立于1986年的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部门。学生进校后涉及园区入住、奖助学金、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生涯规划等的问题,均由该委员会下辖的9个职能中心承担解决。作为该委员会的执委单位,教务处、后勤保障处等16个职能单位,从第一课堂、后勤服务等全方位保障学生成长链上的每一环,共同创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大环境。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交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上海交大学子中,施索华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不少同学把选修施老师的德育课,当作上大学的完整经历的一部分。
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命名的“施索华工作室”,在上海交大被誉为学生全天候的“心灵花园”。几年来,工作室通过公开讲座、手机短信、电子信箱、热线电话等形式,先后1万多次为学生提供答疑咨询。施索华老师的手机被学生称为“永不消失的电波”,因为她总是能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化解他们遇到的一些困惑。
“到家了!”“我找到组织了!”这是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很多家长加入网上家委会后发出的声音。一方面,90后大学生的家长更为重视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70后、80后略偏弱。
上海交大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朱健坦言,对90后大学生,家长打的是聚光灯,学校打的是照相机的镁光灯,定期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足迹。如果不形成合力,个别学生会在家庭聚光灯下受不了,又会在学校的镁光灯下找不到自己的状态,“高校应该主动捅开隔在家校之间的窗户纸,让学校育人工作公开透明,让家长关注的目光越过高校围墙。大家一起调光,为每位学生成长营造柔和、舒适、温暖的光线。”
目前,上海交大已有20多个学院建立家长委员会,家委会以每年开学典礼时的校院两级家长会为契机,开展各年级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
密西根学院是网上家委会的“首创者”,也是最有成效的一个。学院利用网上家委会发布当前动态,家长为孩子的个人发展出谋划策,也为学院的建设建言献策。
数学系“文俊班”、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李天和班”……这些班级都以大师的名字命名,喊得响亮,寓意也深刻,而通过荣誉班命名推出的“学族制”,又是上海交大施行全员育人的一项创新机制。
为了激活班级这一学生管理的基本细胞,上海交大先后对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信息安全工程学院、数学系、物理系等一批院系的近20个班级进行荣誉班命名。以荣誉班为载体,传承优良班风,积淀班级精神、文化,刚毕业的学长学姐,对口指导新进校的学弟学妹。
上海交大数学系“文俊班”2006级的26名毕业生,一对一担任“文俊班”2010级26名新生的成长导师,在进校适应、职业规划等多方面进行朋辈指导。“‘文俊班’2010级学生精神面貌就不一样。”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吕忆松深刻体会到“学族制”这一机制创新的魅力,今天全员育人的对象一员,将成为明天全员育人队伍的一员。“‘文俊班’2010级每位学生,上承2006级学长、学姐的指导,今后还将对口指导‘文俊班’2014级的每位学弟学妹。”
本报上海6月16日电
庄逸秀 本报记者 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