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6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独立书评

“谎言”需要捍卫

王思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1日   10 版)

    “如果没有小说,我们将不会意识到自由对生活的重要性。”作为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作获奖致辞时曾这样说道。

    那是2010年12月7日,站在斯德哥尔摩的讲台上,他要赞颂阅读和虚构。作为拉美“文学爆炸”一代的代表人物,略萨也许是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最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名字。因为他的作品在中国译介得相对充分,对中国当代文坛影响很深。

    《谎言中的真实》是其中的一本。不过,这本书是略萨的创作谈,记录着一个作家有关创作的真知灼见。但在这本旧书里,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一个作家对自由的坚持。

    《谎言中的真实》出版于1994年,名字源于书中收录的一篇同名文章。谎言和真实,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几乎每个小说家都为此辩驳过。略萨认为,小说在撒谎的同时带给人真情。也就是说,小说的谎言满足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但这只是暂时的,“每当小说暂时平息了人们的不满,同时也就挑起了人们的不满,刺激了人们的欲望和想象力。”这种欲望和想象力“可能会变为反抗,变为对现行规定的不服从态度。”

    略萨所说的反抗是与萨特意义上的自由相关联的。在拉美独裁政府的统治之下,历史被改写,书籍出版要受到严格的审查,现实被压缩为单一的平面,所谓的“真实”,实质上是一种极为荒谬的虚构。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真实”被当做唯一的真理,成为判定和指责小说“说谎”的依据,进而限制人们“说谎”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捍卫“说谎”的权利就是在争取自由,正如略萨在文章结尾所说,“虚构小说是对任何政权或意识形态下的生存的可怕控诉”。

    此外,《谎言的真实》这本书中还收录了略萨的部分访谈、回忆录和书评。

    值得注意的是,略萨在一段访谈中简略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即“让小说包罗万象”,这种“包罗万象”的小说被他称为“总体小说”(Novela Total),这后来也曾引发关注和讨论。总体小说力求最大限度地容纳现实,通过对现实的虚构化处理,最终“建造起一个几乎与真正的现实同样完整和多样的现实”。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略萨的人来说,这一概念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作家谈文学的书因其晦涩难懂而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这本书却例外。略萨幽默的谈吐和流畅的语言极具吸引力,尤其是书中“我的人生与文学道路”这一部分,占据了整本书的将近二分之一。作家幽默而详尽地描述了一个懵懂的少年如何一步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其中不乏许多精彩的故事和八卦,作家父亲(在略萨还未出生的时候突然消失又在十年之后突然出现)的专制暴力、军校生活的恐怖、与妓女的接触、与胡利娅姨妈私奔结婚等等。隐藏在这些八卦之中的,是作家对于现实越发清醒的认识。例如,在描写莱昂西奥·布拉多混乱的军校生活时,作家谈到这个“用缩小的方式复制了秘鲁种族和地区差别”的军校,使他得以发现他所生活的国家究竟是什么样子。他开始意识到“相当一部分可怕的暴力——我觉得是可怕的东西,对于不如我走运的学员来说是生活的自然条件——正是来源于这个学员们种族、地区和经济水平的混杂。我们中的多数人把从小养成的偏见、情结、敌意以及社会与种族仇恨带进了这个修道院式的空间,汇入了个人关系和官方关系之中并且找到了在那些使得恃强凌弱和过火行为合法的礼仪中发泄的方式,比如洗礼和学员之间的军人等级关系”。

    暴力逼迫着一个16岁的少年迅速成长。然而有趣的是,正是在这样一个极端不自由、极端压抑的环境之中,略萨由替人写情书开始逐步成为一个书写“谎言”的作家。

    从“文学爆炸”的上世纪60年代到今天,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尽管我们试图相信“明天会更好”, 但现实并不如我们所展望的那样乐观,全球范围内的暴力依然存在,依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说谎”的自由依然得不到保障。

    让人感动的是,在2010年的获奖辞中,已经74岁的略萨依然像我们在《谎言中的真实》中所看到的那样,坚定地捍卫着“说谎”的权利。他坚信,充斥着“谎言”的文学能够促使我们致力于减少暴力的行动,“尽管减少暴力并不意味着能够终结暴力,幸运的是,我们的历史是一个永不终结的故事。因此,我们才需要继续梦想、阅读和写作,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最有效地缓解了我们对现状的忧虑之情,对时间流逝的恐慌,通过文学,我们能够化不可能为可能”。

王思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21日 10 版

“谎言”需要捍卫
逼近真实的切·格瓦拉
你避不开思想中的暗格
绿原:孤独中怒放
传统出版从业者暂不必为饭碗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