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无线网络接入点还是太少,不能满足随时随地上网的需求。我所知道的能免费无线上网的地方也就只有咖啡厅、高档酒店的大堂等,而且网速很慢,满足不了需求。”北京某高校教师刘希磊告诉记者,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在城市里随时随地上网已成为现代市民的基本需求。
“市民只需要用手机,就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社保账户查询、预约挂号等操作,还可以通过手机查询实时路况和停车余位。这些只是无线城市的一部分功能。”电信业内人士郭鹏向记者表示,一个“无线城市”的概念正在向大家逼近。
所谓“无线城市”,就是在整个城市的范围内实现无线网络的覆盖和服务,提供随时随地接入和速度更快的无线网络。电脑、智能手机等不再需要连接网线就可以实现联网;另外,无线宽带网络覆盖面广,不仅仅是局限在一个房间、一栋楼里,而是如手机信号那样,覆盖整个城区。用户通过WIFI用手机看电视、打网络游戏、手机视频聊天、用手机随时召开或参加视频会议、家庭数字网络、无线传输文稿和照片等大文件、无线网络硬盘、移动电子邮件等。
作为北京奥运无线城市政府首席顾问、北京邮电大学的宋俊德教授一直在积极倡导无线城市的建设。对于为什么要建设无线城市,他表示:“大家喜欢看看视频、玩玩游戏,这个都是带宽的要求,带宽是天上的房地产,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扩大这个部分,无线城市就是带宽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建设。除了学习和玩游戏,现在的生活都跟手机和终端发生了关系,我买东西可以用电子商务,我读书可以把书调到我手机上读,出去上车是一卡通,应用都变成了无线,随时随地,这些要求在增加。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我们建设无线城市就是要满足这些要求。”
宋俊德介绍说,北京市从2006年就开始尝试无线城市的建设,“当时主要是为了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奥运会场馆附近几个覆盖点做得比较好,解决了当时的需求,但是因为覆盖有限,并没有建成无线城市。”宋俊德解释说,主要原因是当时主管运营支撑的是一个新兴运营商,人才和财力都有限,以至于几个重点区也没有覆盖得很好。
北京市公务员清辉告诉记者说:“奥运会期间,北京的无线网络确实比较好用,但与我理解的‘无线城市’仍有很大差距,首先是接入点少,网速也不够快,没有这些,无线城市的其他功能都是空谈。”
福建大学生张志滨正在北京某单位实习,他认为目前的网络覆盖太有限。由于所租住的地方没有安装有线网络,张志滨只能用手机上网,“在外地实习,会突然间接到老师的作业要求。作业写完了,只能通过电脑存入手机,再用手机发送到老师的电子邮箱,而且网速有时候很慢。”
刘希磊也认为,现在的城市生活比以前方便了,但无线的覆盖情况并不理想,如果无线能够覆盖到每一个角落,并且通过手机、电脑之类的终端能实现相关缴费就更好了。“目前的无线网络中,满足基本通信需求是可以的,比如发邮件或者通过网络工具聊天,但许多非常具体的应用就不行了,比如一些保险手续无线操作很难实现,我所生活的小区要买电还得去固定的网点。”
市民表达了对实现“无线城市”的渴望,宋俊德也表示,目前的无线状况确实不能让市民满意,“无线城市”其实并不是单纯的WIFI模式的无线城市,新一代的“无线城市”概念正在兴起,这是WIFI、2G、3G网络的混合使用,但有统一的平台运行,“仅通过WIFI是无法成功的,因为单纯的WIFI是不可能覆盖全区域全球的。我们的建筑物每一个层都要有自己的IP,我们当时计算过,北京政府要投200个亿才可以满足基本需求。”
宋俊德介绍说,一些城市很早就开始了“无线城市”的尝试,比如新加坡和台北地区,但刚开始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评价。原因就是他们单独靠WIFI去实践,投资很大,没有转型的路子,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对于我国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建设“无线城市”,宋俊德的观点是可以成功,“首先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并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其次是有政府的支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报记者 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