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6月2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阳光治校的要义就是制衡权力

——专访第四军医大学政委戴旭光

本报记者 李雪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4日   09 版)

    记者:戴政委您好!在四医大采访,对阳光治校的一系列做法了解越深,我的疑惑也在加深:这些做法不成了两位主官制定了一系列限制自己权力的制度吗?

    戴政委: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如此,阳光治校的要义就是制衡权力,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现实中,一个单位权力主要集中在党委,军队单位权力更集中于两位主官,因为我们实行的是“首长分工负责制”,并且在战时和特殊情况下首长有临机处置权,可以先决策后报告。

    权力相对集中对于确保军令畅通是必须的,但这种集中也存在一定风险。人非圣贤,一旦领导者决策出现偏差,或者夹杂着私欲,就会给事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我们的阳光政策就是要对以往的权力行为进行限制和制约。当然,首先或者很大比例上限制在军政主官,但这是我们自觉自愿的。

    记者:一个单位什么事都在阳光下进行,那领导可“操作”的空间就小了,许多事您这个主官说了不算了,得靠制度说话。这样您会不会觉得自己的权力被削弱了?

    戴政委:这涉及一个“权力观”问题。说了算与不算,反映的是权力运行方式、运行状态和运行效果。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特别是主官,绝不应为一己之私去搞什么上不了台面的“操作”。我们搞阳光治校,就是要把人为“操作”的空间压缩到最小,把制度运行的权威放到最大。如果能够运用自己的权力通过这样的“大操作”推动单位科学发展、成就一番宏图伟业,这才是权力的最高境界。

    记者:群众欢迎阳光治校很正常,但领导班子成员通常都手握重权、各管一摊,有相当的自主权,他们能想得通吗?

    戴政委:开始时确实有的“通”、也有的“不通”,但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班子成员都把阳光治校视作一种素质、一种境界、一种情怀。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很容易想通,因为位再高、权再重归根结底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规范权力运行天经地义。

    记者: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您是四医大的政委,在人们眼里是个“说了算”的官,难免有人情相托。通常顾了人情会坏了规矩,可守了规矩又可能丢了人情。您怎么处理两者间的关系呢?

    戴政委:第一,人情客观存在,我们倡导健康、纯洁、文明的交往方式,做到朋友在明处交,友情在明处结,好事在明处办,在遵守规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以人为本;第二,规矩不能随意破坏,拿原则送人情的官最终很难说了算;第三,要善于把人情引导到规矩的轨道上来,必须照顾的人和事按照阳光原则照顾到明处,不合规矩的人情当然不能照顾,但要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真诚委婉地做好工作;第四,个别托人情者不理解时,那就只好守“矩”舍“情”了。凡遇这种情况我心里并不遗憾,因为“问题”出在对方,不能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记者:实行阳光治校后,四医大大多数人是受益者,但不可否认,也有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受了损失,他们能想得通吗?您怎么做通他们的工作?

    戴政委:我不认为四医大存在因为阳光治校而受损失的既得利益者。即便个别同志的手中权力受了限制、眼前利益打了折扣,有一时不痛快的情况,但从长远看,这样对他们才是真正的爱护。过去确有个别人“不见棺材不落泪”,甚至见了“棺材”也不落泪,因为他认为那“棺材”不是自己家的,结果“栽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被限制权力的人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谁都可以想象“铁窗忏悔”是什么滋味。

    记者:在实施阳光治校过程中,您认为最难的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或者说是什么原因支撑着您挺过难关?

    戴政委:阳光治校作为一种全新方略,理论创新、机制构建、实践探索、工程组织等等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在四医大,很难逾越的坎坷我们还未遇到。当然这样一件涉及全校、影响深远的事情,总有一个不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我们始终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因为这一方略适应了现代文明进步趋势,符合高等教育内在规律,能够集中体现党内民主、我军三大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要求,能够确保各级党组织坚强纯洁和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能够有效保证依法治校各项制度的落实,能够为培养造就大批“阳光英才”创造良好环境。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脚下虽然不是一片坦途,需要我们披荆斩棘,百折不回,但最终会通向一条阳光大道。如果要说工作中“度难关”的原因,那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记者:您认为,实行阳光治校以来,四医大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戴政委:我们的专家教授很聪明,他们概括了“十个了”:阳光理念普及了,治校思路清晰了,重大校务透明了,干部人才盘活了,经费开支压缩了,贪腐现象减少了,师生个性张扬了,育人效益增强了,上下内外和谐了,幸福指数提升了。这是大家感受到的变化,而我自己最直接的感受是“三多三少”:校园里笑脸多了,怨气少了;案头上表扬信多了,告状信少了;人才中“长栖的凤凰”多了,“南飞的孔雀”少了。

    记者:您认为,在目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四医大的阳光政策能坚持下去吗?会不会人走政息?

    戴政委: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我始终认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态势、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阳光治校是“顺天应人”的方略。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人肯定比我们更聪明,治校方略自然会与时俱进。但阳光那种“至公至正”、“无私无畏”的精神特质,必将横贯亘古,延绵不绝!若干年后,阳光的精神也许早已成为世人的自觉,那时“方略”的意义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不存在“政兴政息”的问题了。

    记者:一项得到人们认可的好做法应该尽可能地在全社会推广,使之产生更大的效益。那么,您认为,四医大阳光治校的做法可复制吗?

    戴政委:四医大阳光治校做法有国家和军队共同的土壤环境,也有我们独特的历史渊源、现实背景和长远追求,尤其是特有的精神文化底蕴。目前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未来的路更长、更艰巨但也更宽广。我们一些成功的东西值得借鉴,但很难、也不需要去“复制”,无论哪个单位学习仿效都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进行,特别要解决好理论创新、机制构建、统一认识、领导示范等关键问题。

    记者:您认为四医大的阳光氛围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哪些影响?

    戴政委:“青年”与“阳光”密不可分,毛主席就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自然界的阳光,是人类和万物生长的源泉,人们常用阳光比喻温暖环境、清明政治、美好心情和幸福生活,这些都是青年们所向往和追求的。青年人朝气蓬勃,青春洋溢,尤其是大学生将来要成为国家和军队的栋梁之材,被社会寄予厚望,他们的成长更加需要阳光。中老年人都希望我们的青年一代多点理想,少点迷惘;多点纯真,少点功利;多点责任,少点自私,但如果我们不能给他们营造公平正义、公道正派的环境氛围,又如何要求他们按照长辈们的希望去成长呢?就拿我们学校的毕业分配来说吧,可以说是青年大学生看社会的第一道窗户,分配不公正,学员就不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5年的正面教育很可能付诸东流。分配公平了,学员心气就顺,许多同学踊跃报名去边疆、去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建功立业。这就是我们青年们的觉悟,这就是阳光的力量。

本报记者 李雪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24日 09 版

把敏感问题放在阳光下
阳光治校的要义就是制衡权力
飞翔在草原上空的“扁鹊”
武警上海总队举行“反恐处突”演练
分歧不断 合作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