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青海草原上,68岁藏族老人桑洁卓玛提起王雅银说:“他是我们草原上的‘代松本拉’(藏语,健康使者)。”
王雅银,兰州军区空军某场站卫生队班长。2001年12月,王雅银从河北入伍。2006年,当了解到青海草原需要医疗人员时,王雅银主动向组织申请从内地调到高原。
刚到青海,真实面对前来求救的牧民,王雅银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就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洛阳分院应用药学专业的学习,取得了应用药学专业大专毕业证书和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证。
这天,王雅银来到63岁藏族老人扎西吉帐篷前,亲热地用藏语和老阿妈打招呼。
测血压、听心率……在给老人做完检查后,王雅银又习惯性地检查起老阿妈家的土炉和水缸。见炉火快要灭了,王雅银拿起铁锨、煤筐,取回堆放在室外的煤砖将火炉加旺,烧水给老阿妈洗脸洗脚。
80岁的羊壮吉老人前年不小心摔坏了腰,没有及时治疗,落下了病根,至今腰都直不起来。从此,王雅银主动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不管刮风下雨,他每隔三四天就会来看望老人,为老人做检查治疗。老人的厨房里没有米面了,他总会捎来。看到老人的衣服脏了,他就让老人换下来,并帮老人洗得干干净净。
“我在给老大妈做检查的时候,看到她的眼神心里就觉得特别感动,多慈祥的老人呀!”当天夜里回到场站,王雅银无心欣赏美妙的草原夜色,而是静静坐在灯下,写下了这样的巡诊日记。
如今,在王雅银的细心照顾下,羊壮吉老人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已经能够下床做一些普通家务。
藏族地区有个传说,谁要是能找到八瓣格桑花,谁就能得到幸福。在日月山下的藏族同胞眼里,王雅银就是一朵永远盛开在他们心中的八瓣格桑花。
部队驻地青海省共和县,下辖3镇9乡,卫生机构除一个县医院外,只有几个零星的卫生院,平均每千人仅有卫生技术人员3.7名。乡镇卫生院设备陈旧落后,其卫生技术人员平均服务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服务面积的14倍。当地群众的疾病病种多。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该县居民两周岁患病率达17.5%。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各类疾病威胁着驻地群众的生命。
离部队营区不远的千卜录寺,是驻地规模较大和在僧俗群众中影响甚广的藏传佛教寺院。尽管离部队不远,但以前却与部队没有往来。
2006年年底,王雅银来到寺院巡诊时发现,寺院活佛公保喇嘛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及糖尿病。但当王雅银要给他治疗时,公保喇嘛却说:“咱们的信仰不同,不是一路人,生死有命。”最后,王雅银磨破了嘴皮子,公保喇嘛才勉强答应留下了王雅银的药。
“我们的信仰不同,但都是祖国母亲的儿女。”尽管好心受挫,但王雅银却不想放弃。
后来,王雅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千卜录寺,给僧侣们送医送药。渐渐地,公保喇嘛和僧侣们发现,这个解放军“心里有善”,是个“只图他们身体健康”的好人。
拒绝、冷漠、配合、赞扬……几个月下来,公保喇嘛和僧侣们对王雅银的态度一天天发生着变化。从那以后,王雅银积极地给公保喇嘛送去药品,并指导他服用。一段时间下来,公保喇嘛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也渐渐对王雅银的药有了信心。王雅银还给公保喇嘛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目前,公保喇嘛的病情已基本稳定。
有一天,当王雅银再次来到千卜录寺时,公保喇嘛正在给僧侣们讲经。见王雅银进来,公保喇嘛把他拉到台上对大家说:“解放军亲,共产党好!”
到青海工作5年来,王雅银学会了说藏语,巡诊行程累计1万余公里,足迹遍布驻地的30多个乡村和所有寺院,被当地藏族群众广为赞誉。
彭明全 赵胜利 曹传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