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携大战”是一场典型的“商业盗梦”,尽管被媒体娱乐化炒作,沸反盈天,令广泛的社会层面都颇感震动,但戏剧性的表面其实是商业隐秩序——各种权力主体为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由此形成了复杂多面的“特定”关系,商业的显秩序浮在水面,是法律、规则、模式;“隐秩序”潜伏幽深,即权谋、博弈、趋势。
中国的在线旅游已经有10多年光景,时至今日,去哪儿网已非单一的旅游搜索或平台模式,携程网亦非单一的代理模式。旅游搜索公司早期的盈利模式是提供免费搜索服务,然后向旅行服务提供商收取广告费用,而现在,旅游搜索公司大多逐步形成了“搜索+交易代理”,即“广告+预订返佣”的模式,他们扑向整条旅游产业链,如预订平台、旅游门户网站、旅行社、票务公司、航空公司等,进行全产业链的信息源合作,从预订中抽取佣金,因此,可以说去哪儿越来越像携程。而早在2007年,携程就和百度合作,通过百度地图频道,查询携程时年5000家会员酒店的地理位置、相关信息,并可直接预订,由此,携程也抹上了去哪儿的色彩。
无论是携程,还是去哪儿,趋同化发展已经非常明显。第一,共同涌向线下旅游服务商,获取销售佣金,比如旅游产品(如户外用品、旅行用品)的制造商、分销商,餐饮服务企业,景区机构,房车租赁,以及地方政府的旅游宣传部门等。第二,都在大力推动“智能化、社区化”进程。比如根据公司用户高度个性化的特点、规律和需求,提供适合商务差旅的服务产品或高端用户的私人差旅产品,均为两家“智能化”大势所趋。又如携程的“旅游社区”频道,去哪儿的“知道”、“博客”频道,都在深耕社区建设,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建议,实现社交化、圈子化。
携程和去哪儿,已然大同小异,“大同”是主营业务呈现多样化,走向“搜索+交易代理”,深度融入全产业链。去哪儿不久之后将会成功上市,更不会依赖单一的平台模式。“小异”是谋求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两家的竞争不可避免地走向全面激化。
其实,这场“去携大战”简直就是电影《盗梦空间》的现实商业版,去哪儿为公众“植入”了一个想法——携程在搞“巨头垄断”。携程也为公众“植入”了一个想法——去哪儿的行为是“无谓”的,于是,大众“觉得”两家在线旅游的优秀公司发生了激战。
其实,携程的“垄断”谈不上。首先,没有一家中立学术机构提供了具备足够公信力的数据,可以作为携程“垄断”的证明。其次,携程的主营业务有四,即酒店住宿、机票、旅行团服务、其他(套餐路线、导游服务、VIP会员卡等),在形式上基本覆盖了整条旅游产业链,但是,2007年~2009年其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占比,酒店住宿48.66%,机票41%,旅行团服务7%,其他3.34%。可见,优势业务还是酒店和机票,说他垄断显然夸大其词。此外,国内高端商务差旅的龙头企业是国旅运通,旅游信息化龙头企业是中青旅,商务差旅B2B中资龙头企业是上海锦江国际商务旅行(HRG),从旅游产业角度讲,携程上升的空间还是巨大的。
去哪儿发难,也并非“无谓”的。携程年报在“公司经营风险”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的网站上出现了错误的信息或者有误导性的资讯,那么第三方可能就会对我们采取行动,以弥补由于使用这些信息而引起的损失。此类索赔导致的结果,可能是费时很久,费用昂贵,引发诉讼,以及分散管理的注意力和资源。此番“去携大战”的起因,恰恰是携程团购活动中出现了有误导嫌疑的资讯,去哪儿作为第三方采取行动,所谓未来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将会对携程的垄断行为提起诉讼,真可谓是对携程的精准一击,携程为了摆脱对方的死缠烂打,所以全力淡化处理。
所谓“大战”本质是一场品牌“嚎叫”,绝不会真刀真枪。携程在年报中曾经坦言,如果我们不能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可能会较难获得新的商业合作伙伴和客户,我们的业务可能会因此受到伤害。去哪儿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严格维持商业显秩序的前提下,两家也在最大程度发挥商业隐秩序的作用,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本文有关携程网的数据、转译文字,均来自其公司英文年报,转译内容以英文为准)
裴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