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人称“水下蛟龙”,现代战争的“宠儿”。
位于黄海之滨的海军潜艇学院,44岁的笪良龙教授是专门与“水下蛟龙”打交道的专家。他开创的海洋环境军事应用学科和研制开发的潜艇水声环境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已成为我海军潜艇水下作战的“倍增器”,并使我国海洋水声环境研究与应用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同时,他负责组织实施的多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其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发明专利两项。2010年,中央军委为笪良龙记一等功。
笪良龙是个爱幻想的人。
刚到潜艇部队当新兵时,他很兴奋,梦想着驾驶潜艇巡游大海。他跟战友们说,将来要做一个骑鲸蹈海的潜艇指挥官。
当时大家都笑他异想天开,潜艇还没上过呢,就想当指挥官?笪良龙当时就来气了:没上就没上,还不允许我想吗?
笪良龙憋着一口气,要让梦想变成现实:要考军校,考潜艇学院!果然,他成为全军统考的“状元”,以全军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潜艇学院。
“一个人连想都不敢想,还能干成事?搞科学研究,最需要独辟蹊径,讲究创新。”笪良龙说,他的很多课题都是“想”出来的。
10多年前,一些发达国家把水声环境技术应用于海战场,并把“环境效应技术”列为未来海上作战的关键技术。当时,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时不我待,必须让中国潜艇人用上自己的‘水下沙盘’。”从那时起,笪良龙就想闯出新路径。
起步异常艰难。没有实验室,笪良龙“借鸡下蛋”:他报名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中国船舶总公司和海军组织的国家“九五”某重点研究项目的实地考察。这次行动,几乎集中了我国水声界和海洋界的全部知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笪良龙也第一次见到了那么多之前没见过的先进仪器设备。
漂泊在海上的两个多月,他是在亢奋中度过的。他来回穿梭于专家、器材和资料之间,寻找一切机会请教,不停地观察、记录。笔记越来越厚,操作越来越熟练,人也越来越黑瘦。
3个月后,笪良龙作为军方代表向项目组提交了一份学术报告。正是这份报告,确立了潜艇学院水下作战环境研究在军内外的地位。
几年后,笪良龙完成了10个适合于各种海洋环境的传播和探测模型,并做成产品装备部队。中国潜艇人从此有了自己的水下“沙盘”。
在海洋中,声呐就如同潜艇的“耳朵”,潜艇依靠它发现并识别目标。声呐作用距离的远近,是海战能否取胜的关键。
这是一个更为艰深的领域,笪良龙对此发起了新的“冲锋”。他不仅要面对每天更新的海量测量数据,还要逐一攻克涉及海洋声学、信息工程技术、装备技术和潜艇战术等6大系统的难题。同时,在学术研究之余,笪良龙的科研团队还要完成向一线部队提供信息保障的任务。
笪良龙几乎寸步不离地“铆”在实验室里,推导公式、测算数据,困了就在地板上睡一会儿,饿了就吃几个粽子和鸡蛋。即使睡觉,他的身边也会放着纸和笔,一有灵感就记下来。
由于长时间透支体力,笪良龙面色苍白,肝脏和肠胃功能受损,并患上了痛风,关节变形,走起路来疼痛难忍,长年累月都是边吃药边工作。
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
笪良龙说:“不拼能行吗?高技术武器装备高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竞相追逐,这是一场关系国家安危、生死时速的竞赛。你不拼命,就抢不到前沿,那就等于我们在今天为自己的明天,选择了失败和消亡!”
经过10年的不懈奋斗,笪良龙攻克了一系列难题,成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水声环境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国内率先提出海洋中尺度现象对潜艇战与反潜战影响的思想,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作战原则,推动了国内军事海洋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