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的尹宏伟是带着黄瓜苗和南瓜苗来到天津的,他同时带来了手掌上的茧。这是农科学生与同龄人显而易见的不同之处。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农业学校的这名二年级学生,在高手云集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并不出众。事实上,他在省里的选拔赛上拿到的是三等奖,无缘进入全国比赛。
不过尹宏伟还是跟着老师来到了天津。当人们对本校形似农家院的展位表示出兴趣,他就用灵巧的双手剪掉一株南瓜苗的头,插入黄瓜苗,演示简单的“黄瓜嫁接”。
“黄瓜嫁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般的技术员都会。南瓜的根系发达,能让黄瓜抗旱、提高产量。”他说。
在农村老家就“老是下地干活”的尹宏伟,学的是园艺专业。他喜欢这个专业的原因包括 “粮食比较紧缺”和“国家重视农业”。
今年春天,尹宏伟报名参加了全省的“花冠木修剪”比赛。原平农校的校园郁郁葱葱,成为天然的练习场。他说,为了练技术,学校的4个参赛选手在一个月之内把校园里所有的树木都锯了一遍,有刺梅、珍珠梅、柳树和丁香。这些美丽的植物把他们的手磨起了血泡。
“一般孩子绝对受不了我们的苦。”他说。
他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做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定跟农业有关系。而他的同班同学、17岁的朱佳琪已经决定,自己将来要在父亲开办的农业企业里工作。
朱佳琪和尹宏伟的成长路径不同。她生于城市,却读了农校。尽管很多农校校长担心地指出,眼下连农村的孩子都不乐意读农校。
“一说中专,人们就说学习差,文凭低,但我觉得我不比那些高中生差。”朱佳琪说。她觉得农校学的东西特别符合自己的兴趣,这里不怎么需要数学,也不常用到英语——她在中考中英语只考了32分。
她说,如果自己去读高中,一定会感到极度枯燥,而且会拼命地浪费很多时间去玩。
对于朱佳琪这类当初学习不好的学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自己从来不把他们当成失败者。他们只是旧的教学模式的不适应者。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人才,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也是人才,等到“两种人才都是人才”的理念普及了,我们的孩子们就不会为升学压力而感到这么累。
在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朱佳琪凭借小麦测量技术获得了三等奖。在她眼里,测量小麦种子的发芽率、纯度和净度是一件好玩但又复杂的事情。
她还在学习农药残留物检测和土壤养分检测。她一边摸着手上的茧,一边说,现今中国人的生活好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强调营养,强调食品安全,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特别伟大”的。
尹宏伟原本向往大都市。他老家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的农村。2003年,他考上县城的一中,但因为“不想读书”,跑去北京的一家美发店里当了学徒。但6年过后,尹宏伟不想过那样的生活,又回到山西,进入了这所以“升学有望、就业有门、致富有方”为口号的职业中专。他说:“还是学点技术比较好。”
本报天津6月26日电
本报记者 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