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郝振山,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中海油南海二号钻井平台经理。15年间,郝振山从一名甲板工成长为国际一流钻井平台的“掌舵人”。他多次率队出征东南亚,与世界强手同台竞技,赢得了“孟加拉湾No.1”的美誉。
2010年5月,郝振山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7月,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党组授予“海上铁人”称号。
人物心声
“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胜任司钻的工作,我就是这样一个不服输的人。”
“我们必须证明自己,赢得尊重。”
至今,郝振山已经在海上钻井平台度过了20多个年头。
他清晰地记得最初走上海上平台的情景。当时,我国刚刚开启对外合作,而“南海六号”是我国引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甲板工,负责除锈、刷漆和打扫卫生。”郝振山回忆说。
由于国内人才匮乏,所有的司钻岗位都由外籍员工负责。有一次,郝振山跑到操作室观看司钻的工作,引起了对方的不悦。司钻大手一挥,好像在说:“快走开。”
这一情景给了郝振山极大的刺激,为此,他下定决心:“我相信自己,将来一定能胜任司钻的工作。”
然而,真正干起来,郝振山却发现困难重重。
设备铭牌标识和工作语言是英语,郝振山根本看不懂。“我在兜里揣一个小本和一支笔,擦设备时看到不认识的外文就记下来,晚上回去查字典。拖地的时候,如果看到外国员工在操作,我也会默默记在脑子里。”他说。
功夫不负苦心人,郝振山很快掌握了1600多个专业英文单词,并逐步熟悉了平台上的300多台设备。1994年10月,郝振山成为顶替外方司钻的第一个中国人。这一年,他只有25岁。
“海上钻井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他说,“我们常年作业的南海地区,就是台风灾害最多、环境最恶劣的海域之一。”
面对风险,郝振山从未退缩。
“一次台风来袭,晚上10点多,技术主管报告:两个压载舱室发生串水,平台无法正常升起来。这种情况下,要么有人留在船上调节压载舱保持船体平衡,但留下的人员得冒很大风险;要么人员全部撤离,但钻井平台则很可能倾覆。”他说。
此时,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郝振山拿主意。
思考片刻后,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郝振山提出了应对方案:灌满两个舱以防止串水,并且重新调整其他舱室水位以保持平衡。
经过一番紧张的计算、调整,凌晨3时,钻井平台终于顺利升起。拂晓时分,台风来袭之前,船上员工全部安全撤离。
此后,中海油员工中开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郝振山在,我们心里就有底。”
2005年年底,郝振山迎来人生的又一次挑战。
这一年,他离开奋战16年的南海六号,率领南海二号远赴缅甸开拓东南亚海上油田市场。这是中国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次在国外亮相。
“当时,外方作业者给的合同是‘一加一再加一’式。也就是说,一口井开采好了,才会给你下一口井。”郝振山说,“我们必须证明自己,赢得尊重。”
孟加拉湾的作业海域紧靠赤道,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开钻不久,南海二号便遭遇了地层松软、高温气井风险大等诸多困难。
2006年2月22日,郝振山带领员工提前10多天高质量地完成了钻井计划,打出了缅甸第一口海上高产气井。
此后,南海二号的租金从每天7万美元上涨到20万美元。在郝振山出任经理的5年间,南海二号驰骋于中国的南海、东海及印度洋,共钻井57口,创收17.05亿元,利润10.40亿元。
“许多国家将钻井合同交给了我们。”郝振山说,“我悟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用实力赢得尊重。”
本报记者 骆沙 实习生 陈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