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6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克松: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本报记者 何春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8日   02 版)

    6月27日,中央媒体“重走进藏路”采访团的记者走进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

    克松村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城南3公里处,一直被誉为“一块红色的土地”。民主改革以前,克松村叫克松庄园,是旧西藏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在山南的六大庄园之一。

    1959年西藏平叛以后,由于克松是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子,因此被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1959年12月2日,民主改革工作组在这里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此后,克松村相继建立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个人民公社、第一个完全小学。

    克松村能够成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农奴受压迫程度很深。最初,工作组在这里开展工作的时候,由于农奴思想认识存在局限,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随着工作组为老百姓分田地、修房子等工作的逐步展开,农牧民真正认识到民主改革确实是为百姓着想,一些老百姓自愿加入了共产党。

    西藏民主改革52年来,克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克松人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2010年,克松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7865元,依靠农业、运输业和外出务工,克松村绝大多数村民都过上了接近小康的幸福生活。

    在克松村,我们见到了在当地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达瓦次仁。48岁的达瓦次仁开办了豌豆粉条加工厂、养猪场,还建起了自家的蔬菜大棚。

    达瓦次仁说,他家的老屋原来只有3间土坯房,屋内低矮阴冷,需要躬身才能进入房间。最难受的是人畜混居,家里的5头牦牛和人睡的地方只隔一道矮土墙。2009年,通过安居工程,他家建起了一栋占地面积210平方米,有9个房间的两层小楼。

    创办粉条加工厂之前,达瓦次仁家的日子可以说是捉襟见肘。过年的时候,买了衣服就买不起食物,买了食物就没有像样的衣服穿。而如今,他家家电齐全。

    克松村现有216户,847人。52年前,组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时,克松村仅有5名党员,现在已经发展到54人。

    离达瓦次仁家不远的地方,一座纪念馆正在西藏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旁修建,有关克松村民主改革的历史文物将陈列其中,工人们正在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

    近年来,克松村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保护村民依法自治,并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

    克松村建有固定规范的公开栏,这是村务公开最主要、最直接的公开载体,农牧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村级重大事务都及时在这里向群众公开——农业生产、农业发展、惠农政策、办事指南等内容长期公开;村财政收支情况、村干部报酬等坚持按季度不定期公开;村重大决策、核定救灾救济物资的发放、宅基地使用情况等坚持随时公开。

    在实行民主决策方面,村里的重大事项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须召开由本村党员及各组村民代表参加的村民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同意方能通过。  

    昔日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正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本报记者 何春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28日 02 版

激情颂歌满神州
勇救26名群众 英雄昏倒现场
大力弘扬兵团精神
扎实推进新疆发展
粤启动百日千场党史形势报告会
“天津文理大学”确为假大学
《中国红色记者》出版
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
克松: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郝振山:“海上铁人”赢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