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说这家民营企业特赶时髦,件件大事都有它的身影:2008年奥运会“水立方”场馆外的地面,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长安街改造工程,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万人广场,都使用了他们特制的“砂基生泰透水砖”。这种用沙子做的地砖,最大的好处是下雨洒水地不湿,渗水可以回收再利用。
这家企业——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更是另类的“潮人”:高考,哲学热,科技的春天,科技人员下海,民营企业摘掉“红帽子”,创新型企业……这些热门的事情他一件也没落下来。
用秦升益自己的话说:“我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一个缩影。”
每一步都踏上国家发展的节拍了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秦升益和很多揣着“大学梦”的同龄人一样,第一年参加高考以2.3分之差失利后,不甘心的他回家种了两年田,再次参加高考,可阴差阳错,过了本科线的他却被录取到南京机械制造学校(中专)学习铸造专业。
中专毕业的秦升益被分到济南铸造锻压研究所,成了车间的一名技术员。这名技术员仍在追逐“时髦”:那个年头,哲学是个热门专业,受追捧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经济和法学专业。想当哲学家的秦升益私下里埋头苦读哲学,目标是中央党校的哲学系研究生。
机遇就在不经意间降临。秦升益碰上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那是在1985年,他在车间当技术员不到一年。研究所急需鉴定的一个设备出了问题,管道差一点点就是接不上,车间到处都弥漫着二氧化硫的味道。所里的研究员们集中在车间,却苦无对策。
蹭到旁边看热闹的秦升益扑哧一声笑了出来,遭到车间主任的白眼:都急成这样了,你笑什么。
秦升益说,这还不简单。所长听到他的话就把这个小技术员叫到跟前。果然,不到1个小时,秦升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查档案:这个小子当年过了高考本科线,在学校的毕业设计是满分。
随后,秦升益就从一个技术员被“破格”调到了研究室,成了一名研究人员。
可难题随即又摆在面前:按照规矩,年轻的研究员是要由老工程师带的,一带就是3年。愿意带中专生的老工程师并不多。
秦升益认定,做科研学历低不见得做不出来。他直奔主题,做科研。
又一个机遇出现在眼前。当时所里的老专家去国外考察,发现国外的机械研究所不仅仅是工艺创新,还从事材料研究。而后者正是国内研究所欠缺的。
中专生秦升益研读大量材料后得出一个结论:汽车工业在国内要大发展,这势必带来汽车发动机上精密铸件的发展。当时,用沙子做模具并不稀奇,但是在铸造业不发达的中国,做模具的沙子都要从澳大利亚进口,一吨锆英砂就要7000元。
内蒙古荒漠上的石英砂每吨只要10元,能否用它取代进口的锆英砂?
所有人都认为秦升益是在做梦:石英砂加热后容易变形,膨胀率是锆英砂的3倍!连美国那样发达的国家都从澳大利亚进口锆英砂,何况中国?
生性不认输的秦升益开始白手起家,《化工大字典》成了他的枕头。经过3年的潜心研究,试验6000多次,用了9000多公斤沙子后,他成功地研制出“耐高温覆膜砂”。进行中试的厂家当场就以每吨3500元的价格收购,业界惊呼“沙子卖出了钢铁价”。
鲜花,掌声,扑面而来。1990年,29岁的秦升益获得原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他凭借此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奖,并来到了人民大会堂。
对很多科研人员来说,这已经到了研究的顶峰。但秦升益并不满足:“我是农民出身,想法很朴素:获奖有什么用呢?关键是把产品做出来,应用到生产中。”
当时,柳传志作为科技型企业家正在被大力宣传,他也成了秦升益的偶像。大会组织获奖者去游玩时,秦升益一个人挤着公交车,来到了还很简陋的中关村。当他看到那二层小楼上挂着“四通”、“金海”等等一堆还是雏形期公司的招牌时,羡慕不已:“我要有这样一个企业就好了。”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这年的冬天,请了病假的秦升益跑到中关村创业。开始时病假只是几天,后来这个病假就不停地延续下去。
创业之初条件艰难,只有3间平房,没有更多的资金买炒沙子的设备。秦升益受了糖炒栗子的启发,买来煤气罐和炒菜锅做实验炒沙子。等到了中试阶段,用大黑锅更换了炒菜锅。
但很快,就有人到研究所告状:秦升益以请病假为名在北京办公司——当时,个人办公司不被允许,必须戴着“红帽子”。事情闹到了原机电部,一位司长非常开明,当场表态:干嘛要请假自己去做公司,干脆,算是咱们公派出来办公司。
就这样,秦升益的小公司,一升格成了“央企”。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15届代表大会召开,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改革进入高潮。这年的冬天,秦升益的公司顺利完成转制,摘掉了红帽子,变成民营企业。
“每一步都踏上国家发展的节拍了。”秦升益感慨地说。如今,国产化汽车发动机关键部件模具90%以上由覆膜砂制成。
坚持把销售额提成的8%放到科研账户上
2000年秦升益的公司有了两三千万元的现金,惟一的产品覆膜砂非常赚钱。秦升益又一次面临选择:是把企业做大挣钱,还是保证一定的现金流去做科研?
科研出身的他清楚地知道答案:企业真正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可当时,民营企业再有钱,也不能成立研究院。
这年4月,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的贾庆林召开了一个民营企业座谈会,商谈金融风暴后政府如何支持民营企业。
轮到秦升益发言,他只提出一个要求:企业的发展靠一个人的创新是不够的。“我希望能选块地方成立一个研究院。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室,应该是从实验到中试车间一个全套的过程。”
贾庆林当即拍板,表示一定要支持。政府随后提供了3个场所,秦升益选择了密云作为研究院的所在地。
仁创科技集团成为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民营企业。“这又是一个转折。”秦升益说,“如果没有这个研究院,也不可能有后来透水砖等一系列产品。而仁创坚持把销售额提成的8%直接放到科研账户上。”
仁创自始至终围绕沙子在做文章。在秦升益看来,后面的一切都是根据公司的理念“您的需要,我的创造”孕育出来的:能源短缺,中国的石油含水量高,就发明“油田用系列压裂覆膜支撑剂技术”,使单井产量平均提高2.3吨;汶川特大地震后,他当天拍板,公司生产防震防火的建筑材料;食品安全问题出来后,公司又发明了会呼吸的花盆,让农作物安全生长。他下一步的理想是发展“会行走的农业”,并注册了一个叫做三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我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是凭空想象来的。”他说。如今,仁创各种各样的砂产品涉及铸造、石油开采、雨水收集、建材、农业等领域,整个砂产业的价值链完成了。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到2020年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了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有两家民营企业入围,其中就有仁创科技集团。同年8月,91家企业被官方正式命名为中国首批“创新型企业”,仁创同样入选。
秦升益说,现在公司进入了第三阶段,从团队创新到人人创新。“每个岗位都要创新。创新无处不在,创新并不遥远,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在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
现在仁创有六七百人,专职科研人员占40%。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秦升益认为最重要的是“实践出真知”,因为“我们课本学的概念名词,上面解释的再好,定义背的再好,都不是真理解。只有把名词到实践应用,才理解的透彻。”
他作了个决定,从2012年开始,新员工必须去工厂工作一年,老员工也要补上这门课,时间缩短为3个月。在市场经济时代,秦升益学会了用经济手段来补偿这门必上的课。
本报记者 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