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最近长途奔徙,去为他的前女友做了一件事。
起因是前女友接了一单外地业务,临时缺个统筹。其实,就业内的常识,这样的统筹在当地花钱就能请到,大可不必调兵遣将。可是前女友偏偏求助,而他就毫不犹豫地去了,搁下手中也很紧张的工作。
在这之前,这位朋友曾对我说,前女友短信问他,是否又有新人。他应该是说了实话吧,自己还“单”着。
我想,前女友求助是次要,主要恐怕是想趁此试探一下,自己对他是否还有影响力,而他,是否还在她的控制中。
爱情中,人们每每以实现自己的控制力,来证实自己仍然被爱。
电话打过去,要获得和从前一样热情的回应;短信发出,需有迅速而甜蜜的回复;自己说出困扰,对方应尽心开解;自己提出愿望,对方应尽力实现。每一天,爱都要如此被重新证明。
这样的控制试验反反复复,并不断升级,直至要求对方加入自己的生活,成为完成自己人生目标的一部分。
终于有一天,对方陷入疲惫。在得不到更多更好的答复后,你只能直接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看对方做还是不做。这时候的心情已然很绝望,但还是要试。
想想,在这个时候,如果对方按你的要求去做了,你的心便就此满足安宁了吗?怕是想着下次的试验可能失败,焦灼更盛吧。如果不幸被对方拒绝了呢?那么,你便再也没法对自己交代。这样把自己逼入绝境的行为,又是何苦。
固然,实现控制,无疑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就像一个电话,这位朋友便千里迢迢地去了,完全不计这个行为在经济学上的不合理,也完全不顾自己身上还有要务种种。他应允的一刹那,是让每个女人都深觉满足的。
但是,为什么控制不能带来心灵长久的宁静呢?
好像传说中的饿鬼道,再诚恳的行为和承诺,也不能让他们饱足。还有关于地狱的诸多描述,其实对应的是人性的黑洞。人的控制欲望,也许就是苦痛之源。有如沉湎于控制试验的恋人们,总是陷入失控的焦虑和丧失的恐慌中。
有趣的是,在心理学的范畴里,这类本着凡事可尽在控制的精神,并努力去控制一切的人,一般被认为,比那些放弃控制的人心理更健康,更适应社会。在行为主义的量表中,前者被称为内控者,而本着一切取决于环境与运气的后者,被称为外控者。
这些努力的内控者,用我们流行的话来说,正在“经营”着他们的感情和婚姻,就像他们经营着他们的事业和金钱。很容易明白,他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在这些生活要素中,爱情是唯一不能被控制的。
当然,心理学历来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的,所以控制是“对”的,却未必是从容愉悦的。
日前,我的那位朋友终于为前女友完成了工作,然而,他们的重聚并不如预想中的愉快。
前女友想以差遣的成功来证明爱,而他想的是偿还,这不能令她满意。她似乎再次指责了他的人生观,可怜能做出这样不计得失行为的人,人生观自然不会和她一致。
结果是,我的这位朋友也愤愤不平了,他本以为善良和慷慨可以换来她的释然,为什么竟收了一大堆责难呢?
本想这么劝慰我这位朋友,感情的事,最怕的就是揣度效果,把自己想象成能操纵一切的上帝,抑或大慈大悲的菩萨,一样是误落在控制的执念中,难为了自己。
孙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