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教师节,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总要回到母校来看看北京101中学校长郭涵,上门送些祝福。外人看来,这个毕业生应是位尊敬师长的好学生,但实际上,他曾在中学时代偷过东西。
在这个问题上,郭涵并不犹豫:偷东西是不是触犯了道德底线?是。但郭涵并未把这类孩子排除在“好”之外,因为她知道,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学生犯错误很正常,但犯过错误并不意味着以后就不再是好孩子,要想偷了这次不再有下次,关键还是在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如何教育。
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价值趋向多元的当下,如何培养出适应当下的“好”学生已成为教育界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而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以何种标准来分析判断中学生的“好”,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怎样教出“好”学生的风向标。
偷东西的案例在中学阶段并不罕见,郭涵认为,中学教师不应、也没有资格轻易地去判断某位学生将来有没有出息,“我们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学生的‘好’”。
郭涵眼中的“规则底线”
“要让学生有底线意识,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具有规则意识是郭涵评价好学生的第一把重要标尺。她认为,作为一名公民或准公民,必须把握并遵循社会道德底线,具体到中学阶段,便是不能作弊、不能吸毒等。
对于一些一般性违规违纪的事情,比如,学生和老师拌嘴,偶尔迟到早退等等,在郭涵看来,学校和教师都是可以包容的;然而,学生一旦走向高校乃至社会,就很难再遇到中学时代校长、教师苦口婆心和耳提面命的“思想工作”了,理解和宽容也成了奢谈。
当前,提起中学教育,整个社会都在呼吁尊重个性、鼓励创新,这当然没错,但在郭涵看来,仅强调个性化发展单方面远远不够,对于合作、团队意识的培养也不可或缺。
郭涵至今还记得,之前德国某中学和101中学合办一场演出,本应是双方学生一起交流、共同创作,但我们的学生只顾自己唱歌、自己跳舞,几乎全是“单打独奏”。而德国学生的节目则以“集体上场”为主,体现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郭涵认为,高中新课改施行后,教育工作者有一种顾此失彼的现象,常常把传统教育中一些诸如勤奋、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等品质丢掉了。
未成年人犯错误很正常
在101中学当校长已有12个年头,教育的对象就是一批又一批13岁到18岁的孩子,郭涵从他们身上渐渐摸索出评判中学生“好”与“不好”的另一尺度。
“未成年人——中学生的第二个重要身份。”郭涵说,这是在中学教育中所不能忽视也无法绕开的关键角度。她认为,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们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意志,而这种想法却是有差异的;而作为一个未成年的人,又很容易犯错误,从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到成年人则需要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过去好,未来不一定好;过去不好,未来不一定不好。
“希特勒是我的偶像”出现在一个高中学生的作文中。作者是一个被教师贴上“另类”标签的孩子,中学时代成绩几乎没进过班级的前50%,如今却已是解放军艺术学院一名管乐系的高材生。上大学后他告诉郭涵,自己中学时的想法的确太幼稚,现在回想起来甚至有些荒唐。
101中学一位老校友是著名诗人袁水拍的儿子,开始很贪玩,考化学总是不及格,小测验5分卷,只能考1分。郭涵回忆,晚自习时学校一位特级教师在他耳边轻声说:“你怎么今天就只得了一分呀,你不是一直不错吗?”就是这么一个鼓励,这位校友以后的化学测试一直保持在5分,4分都没有拿过,再后来就成了某高校化学工程系的系主任。
本报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