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农学专业2009级学生邱霄俏,从大一开始就萌生了“无土立体栽培”的想法,并在家人的支持下着手自己的项目实验。如今,她已拥有独立的实验室,拿到了福建省第一个无土栽培公司的营业执照,挂牌成立了“福州明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准备进行大规模种植产品后逐步推向市场。
爸爸支持20万元建实验室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一转眼,我对立体栽培的实验研究已经将近一年了。
大一的时候,我对书上有关立体栽培技术的内容很感兴趣。上网一查,发现这一领域尚未形成产业化,便有了研究立体栽培的想法。相对于传统蔬菜土壤栽培来说,采用无土立体栽培可大量节约土地,生产方式灵活,可控性强,可实现无公害蔬菜规模化生产。
暑假两个月,我在家里的车库做实验。虽然农学是我的专业,但种种“失败”不可避免。比如说灯具的选择,我尝试了多种灯具,效果都不太好,结果废弃了50多个灯泡。后来试用日光灯管,才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还有营养液的调配、豌豆苗的选取和栽培、实验室电路的设计等等,从“一头雾水”到逐渐掌握规律,“折腾”了整整两个月,唯一看得见的成果是收获了一些豌豆成品。
这学期开学后,我主动找学院领导,向他们“推销”我的实验和创业项目。学院领导很支持,专门腾出一个60平方米的空房间给我做实验室,还安排了两个指导老师做我的“技术总监”。王建民老师帮我解决农业气象学方面的问题,而蔡来龙老师在植物生长方面给了我很多指导。
从事石材生意的爸爸给了我20万元的资金支持。我购置了一批实验室建设所需要的设备,包括100多个铝制架子及灯光、引水等设备,还购买了两台空调机用于控制实验室温度。由于单用空调机调节室内温度耗能太大,我按老师的建议请人打了一口20米深的井,用于抽地下水为实验室降温。考虑到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我还从校外请了两个农民工帮忙建设实验室。
“大胆尝试,能成功最好,失败了就当作是一种经历。”爸爸的鼓励,成了我前行的动力。
办执照比做实验还难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今天,终于把营业执照、税务证、机构代码证等证照统统办下来了,我的公司——福州明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算成立啦!
今年1月,实验室建成后,我就意识到应该成立一个公司来运营自己的项目,进行规模化生产,做品牌项目。我的想法再次得到爸爸的支持,他建议我申办公司,走出校门去和社会打交道。
毫无社会经验的我在和有关部门的接触中,遇到了比实验更难办的问题,简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般而言,办一个与农业相关的公司,有土地面积的要求,而我做的是无土栽培农业,土地面积根本没办法达到要求。此前,无土栽培农业公司在福建省还从来没有过,我第一次去办理营业执照就被工作人员打发回来。
第二次我带了许多省外无土栽培公司的材料,这才说服了工商部门,之后领到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看到执照上法人代表写着“邱霄俏”3个字,还真有点成就感。
接下来办理税务登记证,我跑完了国税,跑地税,最后通过“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咨询,才找到福州市国地税联合办证中心把证件办了下来。
也许因为我还是个在校学生,每次去办理有关证件,人家都不怎么搭理我。但我总是不依不饶,记得一次为了办组织机构代码证,我就跑了4趟。第三次去的时候,我还听到其中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说:“我猜对了吧,这个小姑娘又来了。”
证照办下来了,只是公司有了合法身份。成功与否,还要看蔬菜的长势和市场的营销。
结束单打独斗
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11天前开始生产的第一批豌豆苗,今天可以收割了。
以一个0.22平方米的育苗盘计算,实验室每次可产出140盘豆苗。今天收割的第一盘豆苗约重850克,以此推算,每次可产出豌豆苗100公斤以上。目前市场价是每公斤20元左右,除去成本,可净赚6元,这样每天的利润可达600多元。预计一年半可收回成本。
公司申办下来后,我更忙了。白天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呆在实验室搞实验。晚上还要做公司和创业项目的策划,经常到凌晨一两点。我担心这么一个人忙下去,会影响自己的学业。
征求爸爸意见后,我在学校宣传栏贴出了“福州明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招聘创业伙伴”的告示。很快就有同学报名,我最后选了5个,包括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专业的同学。从此,我也结束了“单打独斗”的创业模式。
团队刚组建几天,我就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同学经常迟到、办事拖拉。平时很和善的我只好板起面孔“开”了他,重新招聘一个。
最开始,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创业计划书和参加创业计划大赛中的答辩。4月5日,我们创业团队的作品获得了学院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第一名。半个月前,学校党委书记陈永正还专门到我的实验室来参观,鼓励我“好好干”,这对我们团队是个很大的鼓舞。
市场“碰壁”后的思索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最近一个月,我又陆续收割了两批鹰嘴豆苗和松柳芽菜苗。由于市场销路一时没打开,原定每周收割一次的计划被迫取消。之前我把公司客户定位在大型超市和酒店,结果发现太理想化了。对于学生,许多超市、酒店的老板根本不想见,更不用说谈合作了。
有一次,我在福建师大学生街的一家酒楼守候,终于等到了老板。这个老板听了我的介绍后说:“你的东西听起来不错,但我已经有个合作多年的供货商,暂时不可能让我放弃他而选择你吧?!”
这次“碰壁”给了我启发:开发已经基本饱和的高端市场,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人力物力上,都不太现实。将市场转向饱和度相对较低的居民社区,也许是个出路。
这些天,我和团队成员分头跑了十几个居民社区的蔬菜店,反馈回来的信息印证了我的想法。他们答应“可以试一试”,这意味着有希望往下走。先免费送些产品给这些蔬菜店“试一试”,尝到甜头的商家自然会成为长期合作的客户。
暑期即临,除了跑市场找代销店外,我正在制定一项“现代农业服务社区”计划,准备组织同学们在福州的一些居民社区进行设点直销,这样社区居民不仅可以吃到最新鲜的绿色蔬菜,还可以享受到比超市更低的价格。
通讯员 王选辉 本报记者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