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交了一个“特别好”的女朋友。他与我提起时,抑制不住激动之情,屡屡列举女友的体贴之处——
上星期四下雨的时候,我去接她下班,她发现我的雨伞伞骨折了。周五我就在办公室收到了她的快递,你猜是什么?她给我特意买的雨伞,而且还是两把。
周末我们去逛街,我给她买了只玩具熊,今天你猜我收到什么?两只绒布的方向盘套,她说我车上用得到。
总之,她是一个特别懂得付出的女孩——朋友在感慨中结束了赞叹。
谁知好景不长,两周以后,朋友就来找我诉苦了。
他与她外出吃饭,她从来不肯说自己喜欢吃什么。他婉转打听到,她爱吃烤鳗鱼,那天就特意点了一份,而他因为不爱吃,就没碰那道菜。
他说,第二天,你猜我又收到了什么?我最爱吃的烤肉排……
还是两份——我替他补充。
这位身在福中的朋友,似乎正在因女友的“善解人意”而抓狂。并且矛盾也终于发生,起因是他帮女友翻译了一份她急需的文件,但是他的工作中并没有女友能插手帮忙的事情。
于是女友很不开心,说,那我能帮你做什么呢,这不公平!
朋友说,与这样一个事事都要偿还的恋人在一起,就好像自己每一点自然的爱意,都要被刻意地支付回来,每当这个时候,自己的爱就有一脚踏空的错觉。
他问我,她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答,她只是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天生有对爱与情感的需求。由于这种需要,他人的肯定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很多时候,人会为了取悦他人,淡漠对自己的体验。
就像从孩提时起,因为父母和他人的赞扬或责备,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就开始变化,渐渐变得更社会化,我们获得了他人的认可,却同时远离了自己,变成了他人眼中的“我”。
我想,这位时刻惦记着偿还的女孩,可能父母比较严苛,尽管她努力去达到他们的要求,却少有赞许,令她觉得无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爱。
她习惯了以他人的眼光挑剔自己,她长久以来的经验是,如果自己做得不够好,就不能获得爱,而平白无故地被爱,令她惶恐。所以一旦不能加倍为对方付出,她就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不再有被爱的理由。
我对朋友说,请你体谅她的感受,当她什么都不做,却依然被爱的时候,她的心里也是一脚踏空的感觉。
其实,用以人的眼光来衡量自己,是永远不会快乐的,因为那将与真正的自己渐行渐远,对自己的评价也愈来愈空洞、焦灼、虚弱。与自己的不和谐,正是很多人不安与空虚的源头。
我问朋友,你为什么爱这个女孩?
他想了半天,答,就是因为她是她吧。
我很欣慰,我这位朋友是真的爱她。
他人都会以自己的眼光要求人,唯独爱不会,若真爱,爱的就是这个人本身,所以能令被爱者逐渐找回真正的自己。世事都讲偿还,唯独爱不是,爱就像风、雨、阳光,自然发生,无缘无故。
没过一个月,我的这位朋友又来求助,他为女友买了两本参考书,翌日,女友挑了四本小说,给他送来。他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一个简便的方法,沿袭女友的偿还风格,隔天加倍找八本书给她送去。如果她再送十六本呢?那你就准备三十二本。
这可不是孩子的恶作剧,这是正儿八经的治疗方法之一。心理学大师们某时也俏皮,甚至有些黑色幽默呢,他们相信,当某些行为被夸张了以后,人们自己能觉察到其中的荒谬性。
只是注意,送书可以这么玩儿,送时装和首饰可不能依样画葫芦,在这个方面,加倍再加倍多少次,女人也不会觉得荒谬。
孙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