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参加两岸万名青年大型交流活动中,北京大学大三学生陈媛和台湾屏东教育大学青年教师陈佩妏,迫不及待地将他们的合影定格在人民大会堂的一张巨幅照片前。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会见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本报记者贺延光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今天被摆放在北大厅中央。参加两岸万名青年大型交流活动的青年代表被这张照片吸引,纷纷模仿重现历史性握手的一刻,留影纪念。
对于参加此次大型交流活动的大多数台湾青年来说,今天是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此间举办的主题联欢活动,把交流活动推向了高潮。
刚从台北大学毕业的陈家陞是第三次来大陆。通过前几天的参观活动,他最大的感受是大陆的发展日新月异,感触最深的是“文化”。
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主办方特意安排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体验区域。这里的每项活动,都让台湾青年流连忘返。
来自台湾成功大学的姚伯煦在景泰蓝技艺的展台前,拿着一个半成品的景泰蓝瓶子看得十分入迷。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钟连盛听姚伯煦问了几个问题后,跟同来参加展示的同事说:“我们遇到知音了。”
钟连盛当即送给姚伯煦一个半成品景泰蓝。姚伯煦拿着这个礼物向同来的台湾青年解释:“要把这些铜条制作成扁的立在这个盘子上,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做每一条都很辛苦。”对于景泰蓝的制作难点、成品景泰蓝的边为什么是金色的这些问题,姚伯煦俨然“行家里手”,向同伴一一介绍,引来一片赞叹声。
交流下来,大家才知道,姚伯煦是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的博士生。他告诉记者,台湾也有让人亲自实践景泰蓝制作的地方,他从前年开始学习景泰蓝技艺,现在在家里就能制作一些小工艺品。
除了景泰蓝技艺外,今天还有书法、木版水印、唐卡制作、篆刻艺术、皮影戏等传统技艺的展示。
台北科技大学大三学生蔡富羽坐在木版水印的桌前,认真地体验她称为“好新鲜”的技艺。看到她拿毛笔的姿势以及落笔的力道,在旁指导的师傅很是惊讶。大家都没想到这个台湾姑娘学起这门传统技艺来,竟然如此有板有眼。“我学过两年的国画,很喜欢传统文化,家里人也常常聊起。”蔡富羽说,这次来到大陆,看到很多没见过、很好玩的东西,让她感到这次交流活动内容特别丰富。
台湾玄奘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石翔甄拿着书法老师写的“平安”二字,准备带到台湾去。她告诉记者,在她就读的大学,书法是必修课。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次来大陆参加交流活动,很多台湾青年代表都有加深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
杨斯媛是台湾西苑中学的高二学生,家人知道这次活动后帮她报了名,希望她能借此机会,多了解大陆。7月10日,她跟随分团参观了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参观中,她不时向同行的哥哥姐姐请教,从建筑到历史典故,她都很有兴致。
台湾南荣技术学院学生王韦俊也是第一次来大陆,他说:“以前都是通过网络、书籍、电视节目了解大陆,只知道一些景点,这次有机会亲身来体会,了解到很多东西。”
去年就跟同学自助游来过北京的蔡晓薇,是台湾经国学院管理学硕士生,她觉得去年玩得很开心,但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今年获悉有两岸万名青年大联欢活动,她就报名参加了。她希望大陆的青年朋友也能到台湾去游览。
采访中,很多台湾青年表示,这次活动内容异常丰富,让他们感觉有点应接不暇,尤其是今天的活动。用台湾东海大学学生林至荣的话说,感觉“好神奇”——这么多青年能在同一时间聚集在一起联欢,了解到这么多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两岸青年参加今天活动的画面出现在舞台屏幕上时,全场沸腾了。随后,两岸青年代表一同启动印有两岸青年手印的祥龙标志,拉开了大型文艺演出的序幕。
唐宋元明清服装展示、舞蹈、杂技、魔术……丰富的演出形式,两岸青年耳熟能详的演艺明星,青年榜样人物的精彩表演,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南昌大学和台北大学的学生代表共同创作的歌曲《我们的心》掀起文艺联欢的高潮,两岸青年代表共同呼唤:我们的心从没有海峡的界线,在同一个天空有共同的语言,期待着我们相聚在海的那一边,承诺未来还要再见!
本报北京7月12日电
相关文章:
本报记者 崔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