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各地群众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电话等形式,向各级组委会办公室踊跃推荐自己身边的道德模范。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6500万人参加基层推荐活动,最终有317名候选人从3.6万多名候选人提名中脱颖而出。
在这317名候选人中,一个又一个90后青年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让人们看到90后群体良好的精神面貌、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身边的90后榜样,让我们找到了精神坐标。他们在紧要关头没有忘记责任和担当,90后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不是迷失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我们也懂得承担、懂得奉献,我们也崇尚正义、追求高尚!”中国文明网网友留言说。
提起90后群体,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将他们与“非主流”联系在一起,甚至认为90后是缺乏责任感、缺少理想信仰、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的一代。然而,透过这几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感动中国的队列里。在生活面前,他们坚忍不拔,热情友爱,不怕苦和累;在灾难面前,他们不慌乱、不躲避,献血、捐款、志愿服务、奔赴一线……
他们中,有长江大学90后大学生英雄群体,他们舍生忘死手拉手搭起了令人肃然起敬的“生命之梯”。
他们中,有有情有义的90后少年沈桐、孙志帅,16岁的少年双拳破冰窟,救出了命悬一线的孩童。
他们中,有勇斗歹徒的西藏90后高中生旦增尼玛和仁青达瓦。他们身负重伤,却毅然放弃最佳救治时机,而是先救他人。
“他高举着双手,呈托举状……”这是勇救素不相识落水者的90后英雄朱汉卿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记忆。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是情系山区儿童、在支教路上遇难的90后志愿者赵小亭。“我想去贵州山区支教,那里很穷。知识是改变孩子们命运的唯一希望,我想去帮帮他们!”至今,老师还保留着赵小亭生前所发信息。
小小年纪就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奖”的90后“老慈善家”郭秦,10年间,她写童话赚了15万元,却捐出12万元。她说:“当我看到那些生活艰辛的人,并没有因为贫困而放弃奋斗时,我总是很受感动。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
“与其说道德在他们的身上是一种实践,不如说是一种信仰的体现。当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时,从学生们所表现出的热情可以感受到当代年轻人对信仰的期盼,这些道德模范之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就在于他们所信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深深影响了青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卫东说。
自今年4月以来,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主办的“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在各地引起强烈共鸣。三峡大学学生徐晓动情地说:“我们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席,所有同学都被故事主人公的事迹所感染,这些故事告诉我们90后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社会主流。”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进入公示和投票阶段以来,中国文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设置的评选专页中已有上万条留言、跟帖,其中,80后、90后的兴致勃勃、热情参与有目共睹。让追求真善美成为自觉行动,正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的共识。
本报记者 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