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1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李飚:一只小板凳上“打”出来的音乐家

本报记者 王晶晶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19日   09 版)

    今年8月,著名打击乐独奏家李飚将在第二届梅赛德斯-奔驰国际音乐节上进行开场演出。这是一首缅怀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的打击乐独奏曲,演出时,舞台上将有200多件打击乐器同时亮相。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舞台上的九面锣,李飚将用手中4根重量不同的锤,将这9面锣敲击出百余种不同的声响。然而,难以想象的是,这位打击乐独奏家5岁时第一次接触的“乐器”,竟是一只翻过来的小板凳。

    李飚接触到打击乐时,正处于“文革”时期,上幼儿园的他有一天突然被挑选作为打击乐手演奏革命歌曲,那时他只有5岁,只能在一只翻过来的小板凳上,用4根凳子腿练习。“对我来说,这段经历对后来走上音乐道路还是有影响的,那个时候经常到处演出,让我进入到演出的状态中。”他说。

    打击乐器是传统、古老却又时尚的乐器。自上世纪50年代起,打击乐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但在中国,打击乐器一直被认为是辅助乐器,打击乐教学系统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当时没有乐器,没有乐谱,也没有系统学过打击乐的老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打击乐的老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我们永远在模仿别人。”李飚说。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还在沿用50年代苏联的打击乐教材,而且只有木琴、小军鼓、定音鼓等几种乐器供学生练习。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和李飚同一年级的学生里,只有他一个人学习打击乐。1988年大学毕业后,李飚作为中国首位公派打击乐学生,被文化部选送赴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学习。“苏联的音乐传统很好,虽然当时他们的打击乐还是以传统乐队为主,但也够我学一阵子了。莫斯科的7年为我打下了很好的古典音乐的基础。刚出去的时候,感觉差距很大,于是拼命补课,我每天都去看不同的音乐会,恶补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1993年,李飚成为首位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的华人打击乐演奏家,随后赴慕尼黑国立音乐学院进修。

    被人们认为是“配角”的打击乐,实际上在现代音乐中越来越被重视。在交响乐团中,总是站在最后一排的定音鼓手,又被称为乐团的“第二指挥”。“打击乐器的种类很多,到今天都没有人能算得清。和其他音乐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音色至今还没有挖掘完,需要几代人才能把这种最古老又最时尚的音乐种类的魅力挖掘出来。”李飚说。

    2010年,第一届梅赛德斯-奔驰国际音乐节举行。作为音乐节艺术总监,李飚让一直被认为是“配角”的打击乐成了那场音乐节的主角。李飚打击乐团、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打击乐重奏组、西蒙·波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阿塔拉亚打击乐重奏组、台湾朱宗庆打击乐团、香港四击头敲击乐团、艾伯特纳打击乐团等齐聚北京。

    近几年,打击乐在国内取得了较大发展。一批固定的打击乐迷也在形成,这让李飚看到了打击乐在中国的希望。但回国后,他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即人才的断档。“这十几年来,中国打击乐的发展遇到了好时候。现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加上中央音乐学院,有近80个学生在学习打击乐。而原来附中加大学都不超过10个学生。如今,这批20多岁的年轻人中有很优秀的,已经在国际比赛上拿奖,但30多岁的人才还是空缺。”

    2011年8月,第二届梅赛德斯-奔驰国际音乐节将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举行。此次音乐节的主题是“向传奇致敬”,演出将包括交响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声乐演唱会和打击乐音乐会,上演的曲目自巴洛克风格一直到爵士风格作品。音乐节上,国内的年轻才俊将有机会和世界级古典音乐大师合作。“我们的音乐节很多,但古典音乐节很少。现场音乐会可以让观众体验到古典音乐的魅力,同时可以提携国内的年轻才俊,让他们有机会与世界级大师同台演出。”李飚说。

    在李飚看来,不应该给古典音乐设下门槛,重要的是,如何用音乐和观众作交流。“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国内听古典乐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而国外很多都是中老年人了。这也是一种希望,就像有人曾经说过,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他说。

披3D外衣的兔爷能否战胜说外语的熊猫
窃听门风暴:事情刚刚开始
“达芬奇”闪了中国富人的腰
李飚:一只小板凳上“打”出来的音乐家
“到北京上大学”
书店图书,你伤不起!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