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先生如果会玩“穿越”,现在一定被气得七窍生烟——堂堂一文艺复兴时期标志性人物,怎么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一夜间成了“忽悠”的代名词?!
原谅我孤陋寡闻,在此之前,我只知道达·芬奇和鸡蛋有关,和一部票房奇高的电影有关,和一首流传甚广的通俗歌曲有关。现在,我终于知道了它和家具还有莫大关系。就是这家达芬奇家居有限公司将“达芬奇”三个字陷于不仁不义之地:该公司号称自己代理的品牌家具绝对是意大利原装进口、100%实木、手工雕花。但这些家具到了消费者手里连尺寸都和宣传的不吻合,而且充满刺鼻气味,送检之后被判定为原料造假、产品不合格。最让用户羞恼的是,这家公司所代理的部分“意大利家具”竟是在中国的广东东莞加工。经媒体围追堵截,达芬奇家具涉嫌造假的链条环节得以完整呈现:涉嫌造假被曝光,“达芬奇”老板潘庄秀华飙出“鳄鱼的眼泪”,消费者发布会上现场“踢馆”,剧情跌宕高潮不断。
这一事件还远远没到谢幕之时,围观者连日来倒是从中汲取了不少知识。比如,身价普通的国产货在保税区“一日游”后即可摇身变成价格昂贵的“外国货”;比如,有“进口”的标签并不一定代表原产国外……这些知识就算是该丑闻“贡献”出的副产品吧,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可以津津有味地享用这些副产品,而挣扎于该事件中的当事者恐怕无法淡定。
现在最尴尬的是那些被达芬奇家具“忽悠”了的消费者,他们的愤懑与委屈并没有完全赢得舆论的一致同情,他们甚至被网民揶揄、戏谑、调侃。
对于普通阶层的消费者而言,一个惊叹号还不足以表示他们对达芬奇家具价格昂贵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一张床可以卖到105万元,一座“人顶灯”标价188万元,一套餐桌售价315万元。理性的消费者面对如此“离谱儿”的价格,多少都会考虑一下产品的性价比问题,但达芬奇家具的消费者在购买这些家具时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没人知道。达芬奇家具是投资品吗,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吗?没人知道。我们只看到,坐上“达芬奇”的沙发,这些中国富人的屁股不但没有高贵起来,反而连腰都被狠狠地闪了一下。
从法律层面上讲,达芬奇家具消费者无疑是受害者,无论你同情或者嘲讽,法律必须不带任何情绪一视同仁地保护他们。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去探讨中国富人与达芬奇家具的“恩怨情仇”。
达芬奇家具受中国富人青睐,有舆论又借此批评国人“崇洋媚外”。当今中国富人游走欧美,早已扬眉吐气,“崇洋媚外”远远不能表达他们对达芬奇家具的情结。在中国富人眼里,他们看中的或许不仅仅是“洋”和“外”,也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好坏,而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价格”。在一些中国富人看来,只有享用了普通人消费不起的产品,才能证明“中国富人我与普通人你之间的不同”。
近20年来,中国富人越来越多,奢侈品市场也迅速形成,据报道3年之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但是,中国富人能消费得起的恐怕只是奢侈品本身而非奢侈品文化,他们只以为,成功的人一定要戴瑞士的手表、穿法国的衣服、开德国的车、睡意大利的床,可他们并不知道“贵族的血是蓝色的”,奢侈品的消费也需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李敖之女李文曾说“中国富人没文化”,这话并不夸张,因为他们更喜欢浅层次地敛财炫富,习惯把成功和身份以及地位穿在身上炫在旁人能看得到的地方。正因为文化修养不足,中国富人才无法成为当今社会精神文化的领袖,他们压根儿不知道国外的百万富翁很多乐于开平民车用旧家具。
原本是想仰仗达芬奇家具来缓解自己“身份焦虑”的,却没想到被“剥了皮”的家具映射出自己追富炫富的心浮气躁。或许,中国富人们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亨利·梭罗的教诲。这位以《瓦尔登湖》闻名于世的作家曾说,绝大多数的奢侈品,以及好多所谓的生活便利设施,不仅不是必不可少,而且还是人类高尚情操的真正障碍。为了颠覆他所处的社会在拥有财富与值得尊敬之间建立的必然联系,他还说,“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的多少,是成正比的。”
一定是这样的,当中国富人只能以“暴发户”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他们的豪华游艇可以驶向全世界,但永远驶不出他们的背心口袋。这一次中国富人们被“意大利进口”的达芬奇家具闪了一下腰,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为自己贴上一帖疗伤的中国膏药?
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