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7月2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千年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综述

新华社记者 德吉 边巴次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22日   06 版)

    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喜庆时刻,当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贡嘎机场时,来自西藏山南地区的农牧民踏着欢快的节奏,跳起了极具山南特色的卓舞,场面十分壮观。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腰鼓舞,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项目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今,每逢迎接重要客人和重大节庆活动,刚劲威武、节奏感极强的卓舞频频亮相,向世人展现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护西藏的传统文化,使西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5年,西藏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专项保护西藏非遗代表作。其中,九成以上经费来源于中央投入,且投入经费在逐年递增,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我从小学习制作藏香,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这门技艺不但得到了国家的保护,还让我们家富了起来。”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的次仁多吉说。2008年,藏香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藏香制作技艺的次仁多吉,如今已成为这门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前不久以90岁高龄辞世的桑珠老人生前创造了一项纪录:他说唱的《格萨尔王传》录音达2000多小时,整理并公开出版了37本,不久将出齐45部。《格萨尔王传》的抢救与整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化项目,国家为此设立专门机构,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目前,西藏自治区的学术机构已先后寻访到57位民间说唱艺人,并对其中15位说唱的《格萨尔王传》录音超过5000小时。

    目前,从佛教音乐、传统音乐、舞蹈等文艺项目,到藏族邦典、藏香制作、卡垫织造等技艺项目,西藏已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76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2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3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34名。各传统行业文化名家在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扶持下,传承发展着藏族传统文化。截至目前,各类传承队伍已发展壮大到2万多人。

    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传承,而西藏有形的古文物建筑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得到了精心的保护。数据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对西藏文物维修的总投入已达到14亿多元,确保了这些文物的“延年益寿”。

    从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资金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维修。对布达拉宫进行的首次重点维修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古建筑保护史上的奇迹,对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2年实施的布达拉宫二期、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历时7年,总投资达到3.8亿元。2008年起,国家又投入5.7亿元实施“十一五”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创造了中央政府对西藏自治区文物维修一次性投入最多、维修点最多的纪录。“这些维修工程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及时排除了文物古建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存在的各种隐患。”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旦增朗杰说。

    同时,中央政府十分重视藏语文的学习和推广。千百年来,藏语文一直是西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是西藏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载体。目前,西藏所有农牧区和部分城镇小学实行藏汉语文同步教学。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于1997年获得国际标准组织通过,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

    数据显示,近30年来,西藏有关部门对流传于民间的戏剧、音乐、曲艺、民歌、谚语、故事等文学艺术积极搜集、整理,先后采录整理藏汉文资料3000多万字,发表有关藏族传统文化的学术论文1000多篇、专著30多部。

    此外,作为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藏医药在雪域高原上传承了2000多年,近年来也得到不断发展与壮大。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专门的藏医教育机构。1989年,西藏藏医学院正式成立,是全国唯一独立设置的藏医药高等院校。学院为全国藏医药行业输送了2877名各类藏医药专业技术人才。

    藏医药已成为西藏特色支柱产业之一,藏药生产也从手工作坊发展到工业化生产,藏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区藏药生产企业发展到18家,且均通过国家GMP认证,能够生产360多个藏药品种。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西藏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与发展。”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尼玛次仁说。

    新华社拉萨7月21日电

新华社记者 德吉 边巴次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7月22日 06 版

王兆国会见参加北戴河休养的劳模代表
“蛟龙”首破4000米深度
千年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超越血缘的情感
中国首座快堆实现并网发电
记者调查揭“共和国脊梁”评奖黑幕
把温暖送到教职工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