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本科组赛场外,刚刚展示结束的参赛团队在讨论自己的表现。
本报记者 杨姣摄
T恤牛仔,或西装革履,甚至是绚丽的民族服装,7月25日一大早,北京师范大学的教七楼里就节日般地亮丽起来。
经过紧张的初赛、复赛、分赛区决赛,建行“e路通”杯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暨第四届大陆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决赛现场,三五成群统一着装的大学生摩拳擦掌,迎接着这场赛事最后的对决。没有空调,没有麦克,赛场门上贴着的一张张写着“轻声细语”的小纸条,却散发着校园独有的质朴和温馨。
“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作为校企合作的代表性赛事,自200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活动吸引了数十万名大学生、2000多所高校和上百家企业参与,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实践、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重要平台与窗口。今年,建行“e路通”杯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在承接前三届建行“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活动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将赛区扩展到了台湾。大赛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来自全国2800余所高校20多万名大学生热情投入其中,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中寻找着自身的价值。
“这样的大赛不仅解决了大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没有社会经验的现状,让大学生的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同时对企业来说也能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以及潜在客户,可谓一举多得。”来自广西民族大学的“媚在e行”团队队长叶菲说,她们此次参赛的“身边的欧陆风光——广西大容山景区”推广方案,目标就是利用网络平台“秀”一下家乡的美景,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容山旅游资源推销出去,从广西到广东再到全国直至海外。
为了来北京参加决赛,“媚在e行”的“五朵金花”坐了27个小时的硬座,虽说一路人困马乏,可谈到此次参赛,大家还是觉得很值。“我们做这个项目,不仅仅单纯是为了参加比赛,获得大奖,最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次比赛更好地推广我们的项目。”团队成员吴月蝶说。
相比传统模式中大赛与选手的主导与服从关系,“e路通”电子商务大赛凸显出的则是选手与大赛的双向互动。对此,来自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孙培禹也颇有同感,她们决定参赛的初衷就是“希望借大赛这个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吸引更多人关注我们的项目,跟我们合作”。
除了想要用大赛给自己“打广告”,许多选手和指导老师都认为,参加“e路通”电子商务大赛的最大收获是让学生走出书本,获得“实战”机会。
像“媚在e行”一样,7月25日~27日,共有151所高校的233支团队(本科组158支团队、专科组75支团队)赴京圆梦。如此大规模的外联和沟通让很多第一次走出象牙塔的学子备感新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纷纷表示,现在大学生就业主要面临的是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脱节的问题。通过这段时间的比赛,大家的动手实践、沟通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对今后的就业和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实战能力,长期以来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难以碰触的软肋。国内的学生很善于考试,但能否学以致用却还要打上一个问号,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受,“商学本来就是一门实用科学,纸上谈兵怎么能出人才?”
在一些参赛团队的指导老师看来,“e路通”给了学生一个“关公战秦琼”的机会。“平常我们真的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各个主题的方案放在一起比较。这给大赛平添了许多乐趣,也让同学们互相借鉴,这样才会有所提高。”
而大赛最让选手珍惜的还是与企业和专业人员实际“过招”的机会。“e路通”大赛以真实企业商业问题作为比赛内容,辅以企业资深人士作为企业教官,及业界专家的点评与辅导,让大学生与高校老师在了解企业现实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配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实践就业。通过大赛,还有助于高校与企业间建立长期的实习实践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远程实践教学方式。
大赛的评委,有来自研究机构的电子商务专家,具有一线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也有在线做生意的网店达人。在赛场上,他们从方方面面剖析着参赛方案,不乏严格犀利的“麻辣评委”;但在场下,他们又瞬间变身为参赛队亲切中肯的“智囊团”,坐在一起面对面地交流,慷慨地分享着自己积累起来的最实际、最贴心的经验。
“我看到很多参赛团队,一心要和大企业、大公司合作,但这样的构思往往看上去很美,现实中实现不了。”来自福建集美大学的杨芳老师认为,现在很多学生在被企业拒绝后会放弃,通过参赛项目准备过程中的一次次碰壁,不但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和企业,还可以让学生提前经历这种挫折,提升学生的“受挫”能力,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先行一步。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独特而又强劲的号召力,“e路通”的人气在不断飙升:第一届全国有1200多所院校的4万多名学生参加大赛,第二届增加到2000多所院校的8万名学生,第三届是近3000所院校的10万余名学生,到了今年,这组数据被刷新成:来自全国2800余所高校20多万名大学生。
如果说参赛人数的增加体现了大赛影响力的逐年递增,那么,学生就业率的逆市上扬和实践能力的大幅提高才是大赛开始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志。
为了使大赛更加贴近实践,大赛主协办方中国建设银行也在动脑筋。前两届大赛建行主要提供电子银行和电子商务方面的实践问题,第三届,建行多个业务部门参与进来,设计了研究类、产品设计与开发类、市场营销类、市场调研类问题,内容涵盖网络商务、电子支付之外,还设计了从大学生的角度进行创新、让银行业务全面服务高校的商业问题。作为探讨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海尔“挑战线”终极挑战赛实践活动在第四届“e路通”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上率先面向参赛高校推出,并设立高达万元的实践奖励。
在“建行e路通”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刘芳看来,除了逐渐探索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大赛最大的贡献其实是培养了一批“高校粉丝团”,一批重视学生就业、重视学校实践教育创新改革的有责任心的高校被遴选了出来。据刘芳介绍,通过坚持参加大赛,现在很多院校已经不再仅仅依赖大赛组委会提供的企业商业问题,而是自主寻找值得合作的企业,通过帮助企业解决现实中的商业问题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的学校把参加大赛纳入到学生实践课当中,还有的干脆就拿解决企业商业问题当作业布置给学生。”
除了学生的热情、高校的支持,在电子商务海洋中为莘莘学子编织属于自己的梦想,也被一些知名企业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4年来,建设银行连续担任大赛主协办单位,为大赛提供真实商业选题、资金资助,企业教官辅导,以及实习、工作机会等支持,每逢一些边远贫困的参赛团队赴京参赛遇到资金困难,也是当地建行出手相助。通过大赛带动了淘宝网、海尔集团、中国移动等更多企业以实际行动支持教育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入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实际帮助的行列中,在第三届大赛颁奖典礼上,建设银行被中国互联网协会授予“大学生网络商务应用促进突出贡献奖”。
建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徐捷把“e路通”比作是“大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的一场热身赛”,而在多数参赛大学生看来,“e路通”更像是一块试金石,通过参赛,他们发现了一个更精彩的自我,也找到了对于未来的信心,正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御风行”团队所说的:“用我们不懈的坚持去追逐梦想,不管前路遥远还是艰难,只要我们勇往直前,便是前程无界,阔路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