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儿,你干什么呢?”
“网购呢。哎,我最近在网购上花的钱太多啦。”
“我也是。我的网上银行记账总是一团糟,常年透支啊……”
7月25日,建行“e路通”杯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暨第四届大陆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决赛的“比武台”上,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overwhelming”团队上演了一出“购物狂的悲剧”。
“大家别误会,这可不是话剧演出现场。我们只是想告诉大家:网上理财业务的重要性。”5分钟的短剧结束后,队长王婷婷迅速回归主题:“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团队为中国建设银行个人网上银行量身打造的‘财务管家模块’……”
15分钟的陈述及提问结束后,王婷婷深深舒了口气,缓步走出了赛场。
“为了迎接这次比赛,我们团队已经准备了半年。我觉得最大难点就在于如何选择一个可操作性强的项目,而不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王婷婷说,“最终敲定‘财务管家模式’选题,是基于两点考虑:首先建行个人网上银行受众非常广泛;其次,网上购物引发的‘财务危机’是很多人遭遇的问题,因此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据了解,在本届“e路通”杯大赛中,中国建设银行结合自身实际,将参赛的建行方案是否具备合理性、操作可行性、预算经济性以及社会相容性作为获得成果转化基金的重要考核标准。
“基于这些考核标准,各分行将负责在参赛的建行方案中筛选有价值的方案上报总行,并提交实施步骤和费用预算。费用分为一万元和两万元两个档。分行报送优秀建行方案后,由总行审核是否可行,确定适合的成果转化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资助标准。”一位来自中国建设银行的大赛评委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能够有更多的参赛者带着成果转化基金,让梦想‘落地生根’。”
在获选的优秀建行方案实施后,组委会还将对方案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向分行提交评价意见。继而,分行将针对方案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提交评价总结。“总体而言,这样的流程设计是为了确保真正有价值的团队和项目能够脱颖而出。”
对于“overwhelming”团队为选题而纠结的经历,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e章通行证”团队同样深有体会。“在决定选择‘网上银行及手机银行的客户体验,开展电子银行体验式营销’的选题之后,我们团队就开展了细致、繁琐的分析、调研工作。”队长曾青青说。
今年3月,为了解建行个人网上消费群体的主要构成,团队5名成员曾在北京西单商业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问卷调查。“记得那时天气还很冷,我们在街头站了一整天,脚都冻麻了。”队员史起帆回忆道,“在此之前,我们还在校园内进行了多场问卷调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番“艰苦奋斗”之后,团队回收了近百份有效问卷。“选择这一调研模式,正是考虑到花费低、回收快。将发放地点选为西单,是考虑那里的人流量大,消费群体密集。总之,为了让整个方案更具有可行性,而不只是‘纸上谈兵’,团队花了不少心思。”曾青青说。
身为第二次带队参赛的指导老师,中央财经大学电子商务教师林政表示:“本届大赛建行项目中强调的‘可实现性’确实对选手的前期准备、构思有很大影响。如何恰到好处地结合建行特点、学生消费群体以及方案本身的实践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林政时刻不忘将自身的理性思维注入队员们充满激情的构想。
“如果只是为了一次比赛,需要考虑的因素就会少很多。但如果涉及到后期落实,项目的‘资金花费’就会成为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她说,“比如,起初‘e章通行证’队员就曾设想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投放广告。但我的建议是:在启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学生用户广泛、费用较低的SNS社交网站应当是更好的选择。”
于是,在最终成型的设计中,一个基于社交网站的“拼图”游戏诞生了。
“根据我们的构想,‘e路通’用户使用建行网银5次及以上,便可随机获取建行e路通标志的1/8电子版图片。接着用户将图片上传至指定SNS社区并不断寻找‘盟友’,当8名用户的图片可以拼成完整的建行e路通标志时,他们便可以自行组成一个整体账号,获得抽奖资格。”据曾青青介绍。
“这样操作,有利于集思广益,促进‘e路通’的发展,并且能让建行e路通用户增加归属感,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建行电子银行的知名度。”史起帆说。
有评委告诉记者,“在活动方案设想及实施过程中,参赛团队必须学会结合预期效果和目标,根据实施结果不断进行调整,寻求优化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参赛选手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充分理解企业需求,促进校企间的长期合作,本届大赛组委会也已推出‘网络创新实践与商业项目能力提升计划’。”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计划的主旨是让企业资深教官带领参赛高校师生共同做商业项目,并通过教育领域专家与高校专业能力做映射,把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参与该计划的高校师生,将定期得到企业的辅导、点评和反馈,部分项目还将配以促销政策、奖品、佣金、资助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