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39名罹难者中,至少有两张面孔稍微清晰一些。本报昨日的冰点特稿《永不抵达的列车》,努力还原了两段夭折于20岁的人生——它们属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朱平和陆海天。这两个名字,与尚不完整的遇难者名单上的其他名字一起,逼问这场事故,在冥冥中注视着善后处理能否保证他们的尊严,并回应举国上下的期许。
当怀着最深切的哀恸探视这两个年轻大学生的人生时,我们还能发现更多。
这是两段有梦想的人生,闪耀着阳光的人生,健康的人生。朱平经历过爱情,展示过美丽,钻研过学业,拥抱过生活,甚至,我们得知她或许即将收获一段美好的感情。陆海天获得学长的评价是“善良,任务一定能够完成”。他在球场上挥洒过激情,在“剪片子”时展示过热忱,在奔赴实习岗位前憧憬过事业、规划过人生。我们得知,他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再见,未曾谋面的“同行”,真相是对你最好的祭奠。
在等待女儿归家的母亲那里,朱平留下的印记一定是丰满的。在陆海天的安徽老家,断肠的父母必定用对儿子的回忆填塞这段难熬的时间。对于朱平和陆海天的同龄人——这个国家千千万万的大学生、青年来说,或许只能触摸到他们人生的一些片段,但有一点应该是笃定的:这两段短暂人生所展示的那种向上的力量、追求的勇气,足以伴随生者前行的脚步。
悼念朱平和陆海天。寄望青年诸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