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2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不断创新才能让大赛有活力

陶涛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28日   08 版)

    从3月到7月,经过4个月的紧张比赛之后,近151所高校的233支团队入围建行“e路通”杯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暨第四届大陆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决赛。大学生参赛的热情仅从数字上就可见一斑。

    一个连续举办了4年的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是凭什么激发了大学生的热情呢?从大赛名称的构成就可以看出,今年的建行“e路通”杯网络商务大赛首次加入了海峡两岸的元素,这是大赛本身的创新。两岸大学生可以同台竞技,相互交流,大赛组委会也鼓励两岸大学生共同组队参赛。一支来自山东科技大学的参赛团队格外引人注意,团队的4名成员中有两人来自山东科技大学,一人来自大连外国语学院,一人来自台湾世新大学,这个由两岸大学生共同推广的旅游项目已经引起旅行社的关注。

    四届大赛能够不断在创新中保持活力,与中国建设银行对比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大赛指导老师明确表示,有中国建设银行这样的大企业支持,他们对大赛才有信心,才敢组队参赛。本届大赛熟悉的面孔特别多,很多大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参赛,有的甚至连续参加了三届,但他们每次参赛都有创新。第一次参赛是为了取得好成绩,第二次参赛是为了和其他团队交流经验,第三次参赛已经把成绩看得不再重要,在大赛中找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第一要务。来自大连海事大学的刘洋曾经参加了第二届大赛,团队止步复赛,但作为大一新生,刘洋觉得没有遗憾,因为第一次参赛让他积累了经验,为今后的参赛甚至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赛的连续举办,也引起了各个高校的重视,学校也开始创新。有的学校投入资金成立电子商务实验室,有的学校建立了实训基地,有的学校举办校内科技文化节竞赛,安徽大学就在学校内举办网络创新应用大赛,还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竞赛和协会实现双向选择。

    既然是大赛,就必须要有个胜负,经过多次参赛,很多大学生都表示已经有了一颗平常心,可以平静地面对比赛结果。西安邮电学院的白园园就对大赛充满了感激之情,无论成绩如何,在大赛中受到锻炼对大学生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白园园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组织一支队伍参加网络商务大赛,但自从担任了队长,并组织起参赛队伍之后,她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她甚至已经与团队成员约好,如果将来就业状况不理想,大家就一起拿着参赛项目去创业。

    大赛也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开辟了多条道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北京交通大学的祝凌曦老师甚至还通过参加大赛摸索出一条“像带研究生一样带本科生”的学习模式。祝老师指导的团队从大二开始就跟他参加各类比赛,在大赛中锻炼了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去年的五人团队获得第三届大赛的一等奖后,保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本校读硕士的各一人,另外两人也很容易就找到了工作,分别去了百度和奇艺网。

    当然,每届大赛的参赛选手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点,比如有评委在针对性的提问之后,发现大学生对商业现实并不是很了解,很多项目并没有可实施性;有的项目面面俱到,复杂、庞大,导致赢利点分散。但评委们对大学生的实践精神都给予了肯定,有的企业评委表示,一些针对企业的参赛项目很有开创性,很多项目提出的问题很值得本企业去思考和学习。

“e路通”走出书本,挺进“实战”
带着成果转化基金让构想“落地生根”
不断创新才能让大赛有活力
建行各地分行全力支持网络商务大赛
中国建设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