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各样的灾难现场,一些色彩总能带给人们希望:橘红的消防服、深蓝的特警服、迷彩的军服、素洁的白大褂。
而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除了这些,还有另外的面孔也给灾难中的人们点亮了希望的灯。
他们没有统一的服装,有人穿着拖鞋,有人赤裸着上身,也有人戴着项链……
要是在平时,这些面孔实在不怎么引人注目。然而,就是这样的不知名的普通人,有媒体以整版篇幅刊登他们的照片,发动市民寻找他们,“只是想奉上一束鲜花,表达敬意”。
原因是,“那一刻,他们冲上去了”。
在列车车厢坠落桥下的那个村子,几分钟之内,有数百人冲往现场,用最原始的方式抢救乘客——拿石头砸车窗,用门板抬伤员。
即便是专业救援人员到达现场,不需要他们在一线救援的时候,这些村民、小老板和打工仔,依然扮演着向导的角色,在黑夜中把数以千计的乘客带到附近学校的安置点。
而另一些年轻人,则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冷静和镇定。当听说“双屿这边动车翻车”的惊人消息时,摄影师“小刀”首先想到是“哥去证实一下”,随后拿起相机就往门外跑。
39分钟后,他用图片在微博上证实了动车出轨的消息,微博随即被疯狂转发。
在这个微博流行的年代,许多年轻人是从微博上得知事故消息的。在他们纠结于自己能做点什么的时候,温州中心血站附近的网友把血库告急的消息通过微博告诉了上网的人们。
随后的20多个小时,超过1700名市民前往温州中心血站,直到新鲜的血液把血库装满。网络,成了这个城市最高效的组织者。
另一些人,则以另一种方式为“温州人”的概念增加内涵。因为喝了战友孩子的满月酒,事故当晚跑到血站的王钜被告知饮酒后不能献血。于是,这位温州路虎车友俱乐部的创始人拨出几个电话后,招呼了20多辆路虎车,到血站和旅客安置点免费接送献血的市民、伤员和家属。
有人质疑他们炫富,王钜笑着打开一个车友的QQ签名给本报记者看,上面写着:“帮助了别人,心里真舒服。”
“温州人不仅有钱,还讲仁义。”这位做鞋料的生意人说,“无论你开的是奥拓车,还是劳斯莱斯,这是一个普通公民应该做的。”
不仅有车友俱乐部,还有遍布温州民间的公益团队。
事故发生后第四天的傍晚,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网友“紫苏”带着志愿者给伤员家属送盒饭。一位伤员家属打量着几位志愿者:“你们是政府派来的?”
“紫苏”一转身,将背上的五个字亮给他们,说:“我们是温州志愿者,没人派我们,是我们自己来的。”
“紫苏”所在的温网爱心屋志愿者团队,是“温州网”论坛上一群网友聚集起来的。这个在平时开展助学帮困的纯民间团体,事故发生后动员了100多名志愿者,在医院陪护伤员。
而为家属免费提供盒饭的,则是温州一个名叫“太平慈善”的公益组织。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民间社会的踊跃参与,很难达到现在这样的效果。
本报温州7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