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中国的古话在九江职业大学举办的会议中,和一句来自莫斯科国际会议的主题——“构筑国家财富”一起,被学者们用来强调学前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把莫斯科的会议精神带到庐山脚下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冯晓霞教授。去年9月,她出席了在俄罗斯首都召开的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幼儿保育和教育大会。此次会议希望各国领导人能够认识到:“通过满足所有幼儿的权利,以及培育他们的潜能,为其创造福祉,我们就是在积累国家财富。”
美国一项长达数十年的跟踪调查研究表明,对早期教育的投入非常值得,它会带来令人惊喜的回报。它在最近作出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发现,当昔日的儿童成长到40岁时,其早期投入与总体回报率之比已高达1∶17.07。其中,对幼儿个人的回报率只有1∶4.17;而对社会的回报率更高,为1∶12.9。社会回报中,88%源于犯罪率的减少;4%源于特殊教育与辅导的减少;7%来源于收入税的增加;1%来自社会福利开支的减少。
美国至少在26年前已经认识到学前教育之于国家的重要性。1985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如果国家让儿童早期失去了机会,那么以后的教育投资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美国的孩子不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美国将无法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取胜。”
冯晓霞身兼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她说,从莫斯科会议上传达出的一种强烈的声音是,公共投入应该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负主要责任。“到目前为止,许多国家公共资金投向学前教育时首先坚持的一个原则是‘扶贫扶弱’。”冯教授强调。
冯晓霞援引莫斯科会议的内容警示大家:“如果政府在增加学校选择的同时却不提供保障措施来保护处于不利境地的儿童,学校体系则会成为不公平的源头。”
当众多媒体聚焦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时,九江职业大学校长卢志鹏教授却为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感到忧虑。他说:“问题不只是在北京、上海,更多的是在农村。”他提倡学前教育应注重幼儿早期的人格培养、早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通过游戏、想象等方式进行的早期智力开发,但许多农村幼儿根本无法享受这种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现在大家都很关心,北大、清华还有几个农家子弟能够进入。这种结果可能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已经注定。”冯晓霞说,即便在北京,来自高、中、低阶层家庭的儿童在入学准备的四个方面(数学、语言、学习品质和社会性)总体存在着明显差异。
7月中旬,在庐山脚下举行的“学前教育高峰论坛”由九江职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主办,它还对普遍存在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表达了担忧。
“幼儿园小学化的根本原因是学前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说,她总结了目前幼儿面临的三种局面:要么“放养”——无园可入; 要么“圈养”——保姆式、监护式看管; 要么“小学化”——以模仿小学的做法,重复小学的内容为入学做准备。
出席此次论坛的“知心姐姐”卢勤在她富有感染力的演讲中,提到了一个故事:1988年1月18日~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其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他认为最主要的东西。
那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老人如此解释这个令人惊讶的答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