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到很多来信,大部分是从自己大学选错了专业开始,洋洋洒洒数万字,中心思想是问,究竟要不要放弃大学的专业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放弃专业又觉得太可惜了。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了希望和前途。
我们陷入了一个“专业”的怪圈,每个人都过于专注和重视自己那些所谓的“专业”,然后对其他事情一无所知。
我们从小被要求学习,不断地学习,除此以外的事情都不用管。于是当我们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时候,父母就会格外担心。记得很小的时候,我转学到了很远的地方,每周都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学校。在我住的那个很大的厂矿小区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就近在厂矿学校上学的,家和学校都在小区里,很放心。一旦小孩子要去小区以外的地方,家长便会手把手地领着、带着。
有次我在路边听到一个阿姨带着高我一头的儿子,向另一个阿姨炫耀:“我儿子可以自己坐公交车了!”我侧头看了看她们,露出鄙夷的神色。
很多时候我会发现,我们对“专业”太过认真了。似乎除了与之相关的事情,做其他任何事都是浪费时间。进入社会以后,这种状况更加明显了,但好像很多人都引以为傲。
读书,一定要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最不济也是人人都在读的经管、财富、励志之类的书;聚会,大多是圈里人在一起,就那么几个人,天天聚,彼此做的事情也大同小异;就连在微博上,几乎都能看到一个人的职业与性格,甚至客户是谁,而其实这里应该是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的地方。
于是每个人都越走越窄,最后发现即便是想跳槽,也不过只有那么几个选项。
可以找个机会问问自己:除了本职工作,除了所学的专业,我还知道别的吗?
旅行,会不会找不到靠谱的机票代理商?郊游,能不能搞清路线?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学校时学习很好的同学,长大后有人变得相当平庸。相反,那些学业上差一些的同学,进入社会后却如鱼得水。很多人对此解释为“混得开”,我仔细想一想,却觉得当年后进的同学,多半早早就学会了学校以外的“生活课”。当生活的大幕一拉开,他们便立刻跃上舞台翻腾起来;而那些只学会语文、数学、英语的同学,一旦离开学习这件事,便会出现对生活的各种不适应。
我有个表弟高二就退了学去卖手机,后来开了一家自行车店卖自行车,家庭聚会的时候忙前忙后的招呼大家,把每个人都照顾得很好。我两个妹妹也从路边摆摊卖手机开始起家,现在都结婚生子,生活美满,家庭聚会中也表现得娴熟自如。倒是我这个一直优秀的姐姐,变得越来越内向,每次家庭聚会好像领导视察工作,眼里没活儿,插不上手。
而像我一样教育背景好、工作背景好的很多人,每天捏着几张票子打个车,吃个小餐馆,就觉得生活美好得不行了,因此便失去了很多向外延伸的动力。我们总觉得目前很好,干吗要改变?干吗要没事找事地向陌生要未来呢?
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觉得,我的专业在那里,不要走远,不要走远……结果对远方的世界知之甚少。
刚毕业的时候,我每个周末窝在家里,说是要写东西看书,从不郊游,从不娱乐。结果呢?书没看几本,反倒是连四季变化都不敏感了,这么“宅”着到底有什么收获啊?来北京5年了,连故宫都没进去过,我到底用错过的风景换回了什么?
后来的三年,我努力尝试了很多领域,虽然做得不算特别好,但是觉得这样的日子过得充实而美好。最重要的是,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是我自己本来想要的模样。我一点儿都不后悔,在那些日子里,做过的事、爱过的人、犯过的错、流过的泪,他们让我清楚地明白,世界其实很大很大!
我们应该去尝试一些专业以外的事情,因为其实那些所谓的专业,我们不过是多花了些工夫而已。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专业以外的书,交一些专业以外的朋友,听很多专业以外的故事,观察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让自己人生这本大书厚重起来。
有能力且擅于学习的人,从不在“专业”二字上画地为牢,他们坚守的只是“专业态度”——可以潜到更深,可以游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