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河口村的高中毕业生何新宇,近日接到大连海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一刹那,何新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赶紧告诉帮助自己4年的村官们。他们有老有少,每个人都说自己“没做什么”,每个人都说那不过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儿”,每个人都希望何新宇将来能有出息,每个人都“不谈回报”。
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新出钱,从2007年11月开始每月给何新宇四五百元零花钱,还负担其所有学费;大学生村官赵存洋、丁志国、陈焕芝、李国龙、王松从4年前开始一场漫长的接力,为何新宇辅导功课,照顾其饮食起居,同吃同住,从初三一直到高三。
赵存洋至今仍记得初见何新宇时的情形——一个人裹着棉被蜷缩在屋子一角,屋子黑漆漆、静悄悄的。彼时的何新宇已经一个月没有去上学,能卖的家当都卖了,而且是贱卖,自行车只卖了18元。
对于自幼丧母的何新宇来说,2007年是难熬的一年,父亲去世让他成了孤儿。泡网吧、逃课、辍学……“这孩子如果再没人管教,可能就没救了”。这一年,何新宇14岁,正念初三。
学校的年级主任白老师发疯似地到处打听何新宇的下落,敲门屋里没人答应,家里亲戚也没人知道孩子在哪儿。一个在村大队工作的远房亲戚把情况告诉了村支书刘德新,刘德新当即带着两名刚进村没多久的大学生村官赵存洋和丁志国直奔何新宇家。
那天是11月4日,3个村官拖着何新宇和不多的几件行李回到村委会值班室,就此安家。何新宇从此有了3个年纪稍长的伙伴:两名本村大学生村官,一名前来搭伙儿的邻村大学生村官陈焕芝,他们都是理科生,“感觉特别有学问”。
“我晚上做饭,另外两个就死盯着他做作业,出习题,逼着他问问题。”赵存洋说,自己就像对待弟弟一样对待何新宇,“比较严厉”。
住进村委会之前,何新宇的学习成绩在班里30多个学生中排第十几名,他自己知道,这个成绩“根本上不了高中”,“我们初中班里至少前三四名才能考上高中。”
住进村委会之后,被3名大学生村官“逼”着,何新宇中考得了班级第2,进入良乡中学念高中。
3年后,2010年7月,当河口镇的新任大学生村官李国龙从服务期满的3名大学生村官手中接过何新宇时,何新宇已经完全摆脱了“营养不良”的形象。他给李国龙留下的第一印象竟是“成熟、稳重”。
李国龙在河口村第一个星期的生活起居,全由何新宇照料,“给我做了一礼拜的饭、菜,加上村支书隔三差五送来的荤菜,凑合着过呗。”
不仅如此,何新宇还给“新村官”当起了“指导手册”,他提供的信息都是第一手的鲜活素材——村主任什么脾气,最讨厌别人做什么,村委会班子成员有哪些分工,大家脾气怎样,村里最近有哪些八卦,之前的大学生村官都做了些什么,哪些活儿干得特别漂亮,等等。
何新宇对赵存洋和丁志国的工作有独特的评价——“拼了命干”,“那时候,村里搞大棚种植,他俩每天不等吃早饭就去拉帘子,一下班就去收帘子,还开着拖拉机下地干活儿”。
赵存洋和丁志国的“拼命”一定程度上也感染了何新宇,他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像他俩一样,成为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成天只知道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的人。
高三一年,何新宇的学习由李国龙主抓,他带着何新宇做了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生物等各科的“错题集锦本”,“每到考试前就翻开来看看”。
几天前,何新宇主动向村支书刘德新要求利用暑假出去打工,“挣些零花钱”。刘德新安排他到村里一家食品厂实习,月薪1000元左右,“上大学后,我准备在大连也打一份临工,自己挣零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