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8月0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舟曲,这一年震撼人心的声音

新华社记者 樊永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09日   05 版)

    转瞬之间,已经一年过去。曾经展开生死救援的土地上,如今正有序恢复重建。

    回首跟随子弟兵救灾的日日夜夜,记者一次次被耳闻目睹的故事所感动。一年来,总有一些震撼人心的声音时常回绕耳畔。说话的是白发苍苍的将军,形色匆匆的百姓,与死神搏击的孩子,托举舟曲明天的学生……

    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但传递的却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面对考验所能发出的最强音。千万普通人的故事汇聚一起,不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缩影?

    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这些声音,告慰逝去的同胞,祈福舟曲的新生!

    “老师,请先救妈妈!”

    这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孩子,对于援救他和妈妈的每一个人都称作老师!

    他叫张新建。当说出“老师,请先救妈妈”这句让人闻之掉泪的话时,他已经在废墟下被埋10多个小时,濒临生死边缘。

    为了鼓励因难忍剧痛而产生轻生念头的母亲活下去,这位年仅14岁的少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自己身上被沉重的大梁木压着几近窒息,但还向救援官兵要了一把刀,帮着砍压在妈妈身上的木头。

    经医院全力抢救,妈妈党八斤保住了生命。因内脏严重受损,曾答应温总理“您放心,我能挺住”的坚强男孩张新建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想回家……”

    一年前的8月8日下午,发生在救援现场的这个故事,感动了亿万民众。

    闻听张新建离去的消息,那些连续1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接力营救他的“90后”兵哥哥们痛哭失声!

    亲手把张新建从废墟下抱出来的兰州军区某防化团战士邢立鹏说,直到今天,他都忘不了新建的眼神。那眼神中有对生的渴望,有对死的无畏,更有对生他养他的母亲无私的深情!

    在“8·8”一周年到来之际,就在离张新建被埋废墟不远的地方,纪念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遇难者同胞的追思园正式建成开放。园内最高处,一整面用青石砌成的纪念墙上整齐镌刻着所有遇难同胞的名字,庄严肃穆。

    张新建走了,但这个孝子未尽的孝心,却一直在延续。

    一年来,防化团官兵一直牵挂着张新建母亲党八斤的生活。她的双腿因灾致残,官兵们逢年过节都来慰问,让她逐渐摆脱了心理阴影。

    今年建军节前夕,党八斤在给防化团官兵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当我躺在医院,得知儿子不幸的消息后,我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是你们一直在身边安慰我、鼓励我,给我信心,虽然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但有你们这群亲人在身边,我不孤独。我会坚强地活下去,更会好好地活下去,否则就对不起你们……”

    活下去,好好活。也许,这是生者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什么叫完成任务?就是让群众说一声‘我满意了’!”

    2010年8月11日晚的那一夜秋雨,见证了什么叫生命至上。

    为了给苦苦搜寻亲友下落的任其武一个满意的答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组成了一支139人的救援队,冒着瓢泼大雨中连续奋战了8小时……

    这是一场没有结果、但又让舟曲百姓感动落泪的大营救。

    经过4个小时反复搜寻,现场技术专家给出最后判断:楼下确无生命迹象。但悲痛欲绝的任其武仍坚持说家人还活着。

    “老乡对结果不满意我们就继续干!直到满意为止!”大雨中,现场总指挥、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副军长曹益民大声命令。

    官兵们重新组织侦测搜寻。4个小时又过去了,3种探测仪器显示仍是同一个结果:生命迹象为零。

    望着大雨中已忙了一天、没吃上一口热饭的子弟兵,任其武流泪了。他拉住战士们哭着说:“不挖了!不挖了!人已经没有了!你们太累了,快去休息吧……”

    这样的官兵,这样的场景,人们几乎在每一个搜救现场都能看到。

    泥石流灾害救援难度前所未见。天气持续高温,污泥浊水遍地,每救出一个鲜活的生命都要冒着生死考验,每挖出一具遇难者遗体都要付出百倍努力。

    “在每一个救灾细节上,都要让群众看到我们的爱心、诚心和耐心。什么叫完成任务?就是让群众说一声‘我满意了’!”一位部队指挥员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子弟兵的心声。

    这样的承诺,这样的誓言,直到今天,仍在舟曲灾后恢复重建的战场上回响。

    从白龙江堰塞河道综合治理,到三眼峪危旧房屋拆除清理,到秦王川转移安置区工地推平规整……只要灾区人民一声召唤,人民子弟兵从来都是义无反顾,挥汗如雨!

    “继续打工,还完欠债,从头再来”

    这是一位失去了孩子痛不欲生的慈爱父亲、一位靠双手养家不愿靠政府救济的中年汉子,在灾后一个月的时候告诉记者的三大心愿。

    他叫韩如栋,家住舟曲县城三眼峪沟口。泥石流发生的那个夜晚,当在外打工的韩如栋发疯一般跑回家时,家已经不见了。灾难中,整个大家庭祖孙三代9口人失去了生命,只剩下他们弟兄三人幸免。

    灾后第4天,女儿的遗体被部队官兵挖出。韩如栋涕泪纵横,用一双粗糙的大手将女儿的小脸擦拭干净,为女儿清洗凌乱的发辫,作最后的告别。一组《“女儿,爸爸再为你编一次辫子”》的照片,深深触动了无数人的心。

    韩家在舟曲县城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韩如栋的爷爷曾设计修建了舟曲县历史上第一座桥梁和第一条公路,他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中学老师,晚年还参与编纂了《舟曲县志》。韩如栋的儿子刚刚毕业大学,8岁的小女儿韩璇则是人见人爱的好学生。灾难过后,这些幸福往事一切都成了回忆。

    2010年,当记者见到韩如栋时,他原有的满头青丝已经白了许多。尽管他自己也明白对于一个家破人亡、已经46岁的中年男人来说,开始新的生活是何其艰难,但他还是一字一顿地说出了“继续打工,还完欠债,从头再来”的心愿。

    韩如栋10多年前下岗后,跑过运输,打过零工,为供两个孩子上学和翻修房屋,外债欠了10多万元。他说,自己以后即使再苦,也要把这些欠账还完。

    和另外两个兄弟一样,无依无靠的韩如栋相信命运可以用双手改变。失去的亲情是他们前行的动力,曾经的幸福给他们不竭的勇气。

    记者这次重访舟曲的时候,韩如栋正在外地为生计奔波。今年春天,他向银行申请了低息贷款买了一辆小车跑运输,吃住都在车上,工作起来没日没夜。他的哥哥韩如侠已在农历春节的时候重新组建了家庭,女方也是泥石流灾害的幸存者。

    一切,从头再来。

    在这个曾经被泥石流撕裂的藏乡小城,一年后的今天,比泪水更令人震撼的是汗水,比伤痛更常见的表情是坚强!

    “舟曲,我爱你,不管你山清水秀还是遍体鳞伤!”

    这是一位灾区大学生写给未来的誓言。

    刘静是2010年舟曲县高考文科第一名,在灾害发生前两天收到了西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没有从考上大学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她快乐无忧的暑假生活就被打乱了。

    灾难中,刘静就读的中学有9名同学遇难。更让她心碎的是,对她关爱有加的班主任一家也永远地走了。刘静报考的大学和专业都是班主任推荐的,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她甚至还没来得及向班主任表达谢意……

    2010年8月8日一大早,家中没有受灾的刘静就和村里的7个女孩子一起,到县政府门前广场做了志愿者,开始天天在污泥浊水中奔波忙碌。她们中间年龄最小的只有10岁,看起来就像一棵柔弱的秧苗。

    刘静的好朋友刘波从被泥水淹没的家中跑出来时,只穿了一双布鞋。灾后5天里,刘波就穿着这双布鞋天天爬废墟、涉激流,帮群众分发方便面,给“兵哥哥”们送水喝。泥水很快把她的鞋子泡烂,双脚被磨得皮开肉绽。

    13岁的小姑娘雷婕瘦瘦小小,说话柔声细语。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天天在烈日下来回奔跑,晒得脸上背上都掉了一层皮……

    当应急救援阶段结束时,刘静和她的小姐妹们也都要开学了。经历过这个悲伤之夏,她们似乎都长大了。刘静说,她们将来最想干的是两种职业:一是当军人,一是当老师。

    这次回访,记者又见到了刘静。她正和外地来舟曲的大学生志愿者一起走村串户做灾后社会心理状况调查。

    刘静说,我上完学后会回来做一名教师,教未来舟曲的孩子们如何爱自己的家乡,如何爱自己的家人,如何爱所有爱舟曲的人们。

    在灾难过后整整一年的时候,刘静写下了一封信,既写给远在天堂的遇难乡亲,也写给每一个为新舟曲日夜奔忙的人们:“舟曲,我爱你,不管你山清水秀还是遍体鳞伤!舟曲的父老乡亲们,我永远爱你们,不管你们在家乡坚守,还是在异乡谋生……”

    在已经完工的白龙江堰塞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旁,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幅醒目的标语:有希望、有决心、有信心、有力量,重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戮力同心、倾情相守,龙江必安澜,舟曲应新生!

    新华社甘肃舟曲8月8日电

新华社记者 樊永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8月09日 05 版

贵州大旱碰上水利难题
开发商钱袋子吃紧 多地房价有望下降
舟曲,这一年震撼人心的声音
《开学第一课》征集儿童“幸福秘方”
青奥会招募英语志愿者
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启动
“山里孩子看世界”公益活动启动
北京中小学生统计图表设计邀请赛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