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技术领域,革命意味着跃升与超越,即由于一型新装备的出现,会让以前的落后装备自动退出历史舞台。F-35战斗机出现以来,由于众多高新技术的汇聚,使它笼罩着无比绚丽的光环。或许人们对它期望值过高,以至于放大了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曲折与缺陷。然而,无论F-35能否终成正果,它的出现都是战斗机历史上的一次革命。
三军通用的革命
武器的通用化水平是现代条件下装备经济性的重要标志。在机械化时代,不同军兵种根据自身特点,研制并列装眼花缭乱的新型装备成为体现实力的基本方式。苏联的陆军火炮口径繁多,空军米格和苏霍伊战机型号层出不穷,这让西方畏惧的同时,也给苏联军队的装备维护与保障造成巨大障碍。此外,由于装备价格的蹿升,小批量、多型号的研制与生产方式也让军方吃尽苦头,巨额军费开支的沉重负担让多国无法承受。1945年,1架P-51“野马”战斗机单价5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当时GDP的四百万分之一;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1架F-15战斗机单价3000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当时GDP的十万分之一,相对价格已经跃升了40倍。原联邦德国的一位军事专家讲过一句著名的话:“总有一天,一个国家的全部国防经费,只够买一架战斗机。”
而F-35战斗机的生产与研制,借用了陆军轻型武器上率先出现的枪族概念,通过一个平台的不同配置满足了空军、海军、海军陆战三军需求,使三军不再因某一军种配备了一种新型装备,而焦急地找寻某一军工企业共谋发展。F-35共有三种型号:一是海军型,可以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航母型(CV);二是空军型,可以在陆基机场上起降的常规型(CTOL);三是海军陆战型,可以快速飞临热点地区的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STOVL)。这三种飞机使用相同的引擎、相同的导航设备,零部件60%~80%通用。
这种研制理念与发展模式,是战斗机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在F-35以前,还没有一种飞机能够以一机三型的方式满足三军需要。骄傲的F-15设计师当初曾声称:“不为对地攻击付出一磅重量。”后来的F-15E一改F-15设计的初衷,开始注重发展曾经不屑一顾的对地攻击能力,当初的狂野与固执成为航空界的笑柄。
当今武器装备的发展,纷繁杂乱的型号已经不再是优点,专注于优秀平台的精致改型,已经成为不二选择。对于F-35的发展,美国官方意见十分一致:F-35不仅属于空军,它也属于国防部未来国防体系整体规划的一部分。F-35以一机之力,擎起三军翅膀,说它是革命者也不为过。
简化型谱的革命
武器装备不仅有军种界限,在同一军种内,也需要根据不同作战需求细化型号。这个细化过程,以前通常采用装备性能衔接的方式实现。于是陆军地面作战出现了100、105、122、152、155、203、270、300毫米口径的火炮,为了寻求精确分工,在同一口径上还有不同型号的炮种。在航空器方面,除了制空的F-15外,还有低成本的F-16搭配,为了强化对地能力,A-10、AV-8B也隆重出场,海军甚至在F-14、F/A-18的基础上还发展了A-6、A-7。
纵观这种做法,一是由于武器功能的单一。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全空间作战的需求,因此采用了加法形式进行补偿。二是出于军火商的利益。只要多出一个型号,就会有采购经费和与之相配套的弹药、油料、维护费用。这种重复建设是对军用资源的巨大浪费,军方无奈,厂商却乐见。
而F-35战斗机的出现,让F-16、A-10、AV-8等军用航空器寿终正寝,实现了以一机替代多机的目标,让资源实现了集成化。在考虑装备发展时,军方能够有精力更加关心机载设备和高性能弹药,更关注挖掘出战机其他作战潜力。这样,将不同平台的资源注入到了同一平台,这种理念,是机、弹双赢的选择。
先进设计的革命
一种先进装备的研制与发展,往往会对某一行业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或许当这型装备走入历史之后,人们才能充分认识到它带来的产业革命效果——它提高的不仅是军队战斗力,而且是全行业的能力,进而实现了国家科技水平的跃升。
F-35首次使用了全数字设计技术,开创了数字化技术在战机设计应用方面的先例。这种完全数字化的设计方法在节省时间和成本方面产生了巨大效果。“数字化三维实体设计”意味着世界上参与项目设计的所有设计人员都能够进入设计网页,无论是意大利、挪威,还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的工程师和供应商都能进入设计数据库,不同需求方修改的数据可以即时传送,效率和准确率大大提高。设计出的虚拟飞机可以进行数字操纵,同时还可应用数据程序进行产品加工,进而获得精确的尺寸,确保了加工的准确性,使厂商避免了在制造物理样机时因返工而带来的昂贵制造成本。
推而广之,一架战斗机能够这样设计制造,一辆坦克、一艘军舰,甚至是一架民用航空器和发展中的新概念车型,完全可能参照这个方式进行设计制造。F-35不仅革了F-15/16/18们的命,也推动了国家工业实力的进步。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消耗极大,45吨重的“阿波罗”飞船相当于同重量黄金价格的15倍,带回的183千克月球岩石相当于金刚石价格的35倍,美国每个家庭为肯尼迪热衷的登月计划负担了472美元。而精明的美国人在这个计划上投入1美元,就会至少获益12美元,整个计划使用了630台计算机,让美国至今还拥有微软、苹果和IBM这些著名品牌。今天的F-35,可能就是昨天的“阿波罗”飞船。
甲板的革命
航母是国之重器,是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航母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舰载机,没有高性能固定翼舰载机,航母就是一个赫鲁晓夫眼中标准的巨型棺材。而弹射器和固定翼舰载机这一对黄金组合,对于一般的中小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难题。美国现役的大型航母一般配备4部C-13-2/3弹射器, 1分钟弹射8架F/A-18E/F重型舰载机,飞机能在两秒内加速到起飞所需的265千米时速。而现有蒸汽弹射器体积达1132.8立方米,总重量530吨,无故障时间405个周期,一次要消耗614千克蒸汽,在这一强劲动力牵引下,20~30吨的飞机才能够跃上海天。由于蒸汽弹射器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过大,目前被美国独家垄断,没有这副巨型“弹弓”,重型舰载机和固定翼预警机只能蜗居在陆基机场,或者采用让战斗机性能缩水20%的滑跃起飞方式。
而F-35的出现,让垂直/短距起降成为现实,也把昂贵复杂的弹射器置之度外。“鹞”式战斗机虽然实现了小航母的航空梦想,但150千米的作战半径让这种革命性装备如同鸡肋,袖珍航母成了小国海军装饰门面的道具。英国、西班牙、印度、意大利和泰国,由于高性能固定翼舰载机的缺失,航母的作战能力十分有限。这些航母在美国的大型航母面前,只能称为准航母。至于日本的22DDH、“大隅”和韩国的“独岛”号,只能搭载直升机进行有限范围的反潜和两栖攻击行动。
F-35解决了小航母和准航母的隐忧。2010年3月24日,美国军方公布了F-35型联合攻击机首次垂直试降的画面,飞行员驾驶战机垂直降落在28平方米的着陆点上。这意味着只要甲板上有28个平方米的空地,就能够让小航母变成大航母,就能够让准航母变成航母。F-35,就是甲板革命的先行者。届时,日本也不必为自己排水量两万吨的“驱逐舰”进行无端辩护,韩国也会结束“独岛”号孤独的等待,航母将作为标准装备成为日、韩海军的王牌。而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拥有通长甲板的两栖舰艇,也会因此而具备航母的作战能力。可见,甲板的革命还弥平了两栖舰艇与航母的界限,现代海军含义中的海空一体将会拥有更多、更高效的渠道和手段。
强化联盟的革命
F-35在设计之初,就不为美国独有。F-35“闪电”有“世界战斗机”之称。美军“联合先进攻击技术”战机新理念在洛·马-诺·格公司联合研制的X-35上初现时,世界上就有8个国家参与合作,投入经费亦超过45亿美元,当初预估市场有3500架甚至5000架的需求意向。
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以前的美国,可以通过谈判,用一纸具有所谓法律意义的条约把西方国家聚拢到北约旗下,成为对抗外部势力的纽带,尽管入伙的国家对美国的飞扬跋扈充满厌倦,但实力就是王道,多国有苦难言。而F-35的世界性角色显现后,智力与财力双双没落的欧洲贵族,在既无力单独应对世界乃至地区局势变化,也无力研发新一代装备的情况下,F-35就成为最佳选择。这种意识一旦形成,这种飞机一旦到位,F-35就会比一纸条文的法律效应更加强悍。因为战斗机从四代到五代的跃升,西方绝大多数国家凭借自己的能力基本无所作为。于是F-35就成了唯一的稻草,再加上F-35的核心技术不会轻易泄露,联盟内的成员用大把的欧元挣得的只是使用权,要想F-35在未来的作战行动中真正发挥威力,离不开美国的支持,要想在数年后得到F-35的升级和维护,也同样离不开美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装备,具有收钱、收心的双重效应,而F-35做到了。
越是泥泞的路上,越能留下清晰的脚印
最近,围绕F-35又产生了诸多争议。自从在模拟空战中败给俄制三代战机之后,F-35性能遭到了严重的质疑。此外,原本作为F-22低端产品研制的F-35造价也在逐年增加,大有逐步赶超F-22的趋势。根据美国监察总局的统计,F-35单价已从2008年的1.0170亿美元涨至目前的1.1550亿美元,预计到2016年开始小批量生产时,其均价将达到1.4250亿美元,F-35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然而,必须冷静看到,F-35不是空战格斗型飞机,它的特点是隐身与高效机载武器,在真实的空战中,俄制三代机在被击落前可能根本无法发现F-35的踪迹,更没有机会进入格斗状态。如果一定要让F-35与苏-27格斗,结论与米格-15能够轻易击落F-117一样滑稽,这种自豪过于偏执。至于F-35的价格上扬,恐怕与当初的订购数量大幅度缩水有关,规模与成本的关系简单明了,新技术的成本必定要在产品中体现。
对于这些争议与怀疑,或许达卡尔汽车拉力赛创始人萨宾的话值得玩味:出发之前,永远是梦想;上路之后,永远是挑战。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