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伦敦骚乱 书店安然

本报记者 陈倩儿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16日   10 版)

    英国大型连锁书店WH Smith的店面

    哈查兹书店

    过去一周,伦敦骚乱向多个城市蔓延,劫掠者所过,超市、杂货铺、理发店、品牌服装店、苹果商店……无不一片狼藉。成群的年轻人,蒙着脸,低着头,抱着自己的“战利品”匆匆穿过混乱的街道。不过,骚乱逐渐平息后,人们发现,残破的大街小巷里,惟有书店普遍安然无恙。它们平静地立在原地,仿佛不曾经历过这场现实中的劫难,似乎置身世外,又好像被人遗忘。

    对此,《经济学人》杂志专门刊发报道,指出欧洲历史上几次大骚乱中,书店向来是暴徒袭击的重要目标,“然而,到了2011年,书店店主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书籍躺在架子上,十分安全,无人问津”。有读者表示“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也有人评论道:“书店萎缩已不是新闻,但令经营者感到失望的是:在此次骚乱中,劫掠者甚至不屑于洗劫书店。”

    书店的遭遇,是这场骚乱中的一个小细节,但在许多人看来,意味深长。

    英国书店成骚乱避风港

    当下,图书业整体式微,网络碎片化信息掠夺阅读时间,电子书侵蚀纸质书市场……在这灰暗的大环境下,相对而言,英国却一直是读书人的乐土、书店的“小天堂”。

    这里既有巨型连锁书店,如以文艺图书为主的连锁书店品牌Waterstones,也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独立书店,如1797年创立的哈查兹书店,还有因《查令十字街84号》遐迩闻名的书店街,以及遍地二手书店的威尔士小镇海伊。在2010年《卫报》评选的“全球十佳书店”中,有三家坐落在英国。逛遍欧美大小书店的作家钟芳林曾在《书店风景》中盛赞英国是“二手书王国”。

    然而在此次英国骚乱期间,无论连锁书店,还是独立书店,几乎都没有遭劫。其中,在英国有300多家分店的Waterstones毫发无损,始终开门营业。另一家大型连锁书店WH Smith也只遭遇了一次轻微的袭击。唯一的例外是有着20多年历史的伦敦同性恋书店Gay’s the Word。有人砸开这家书店的玻璃橱,向里面扔了一堆鸡蛋,店里的书则没有丢失。书店的一位副经理说:“我们觉得,这只是有人趁乱攻击同性恋的举动。”

    有英国媒体甚至开玩笑说,此次骚乱中最为安全的地方,大概是书店了。

    书店变成了动乱之中的避风港,人们对此有着不同的感触。《赫芬顿邮报》征集读者的看法,有人不客气地嘲讽道:“这帮蠢蛋估计都是文盲。” Waterstones的一名店员则调侃说:“要是他们偷几本书,或许倒真能学点东西。”英国伦敦作家帕特里克·弗兰奇在发现自家门前的大马路上,唯一没人打劫的是一家书店时评论道:“也许那些捣乱的人都用Kindle阅读器,偷的或者是抢的。”

    “从未遭遇调戏的女孩估计也有类似的失落感。” 国内知名学者刘瑜这样描述英国书店此次的经历。

    书店幸免:礼遇还是冷遇?

    劫掠者放书店一马,是因为他们不读书,或是从经济角度考虑,认为抢书不划算?还是说他们对书店充满尊重与敬畏?

    要分析此次书店得以幸免的原因,或许要先了解此次伦敦骚乱的背景。

    《经济学人》所列举的几次历史骚乱,都有着鲜明的宗教或政治动机,焚书砸店是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但对于此次英国骚乱,大量分析人士皆将主因归结于英国底层社会长久以来的积弊。一名被捕的19岁劫掠者抱怨说:“从来没人关心我们,政客、警察,谁都不关心。”在一位英国市民拍摄的视频中,他质问一名劫掠者:“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自豪吗?”劫掠者抱着一堆衣服低头疾行,只匆匆扔下一句:“我要拿回自己缴的税!”

    在Big Green连锁书店的老板西蒙·奇看来,劫掠者趁火打劫多半只是为了经济利益:“他们冲进手机店、时装店抢东西,是想以后卖钱,书店不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在上海开过一家二手外文书店的吴先生则分析说:“英国一些二手书店里也有非常值钱的古旧书,但必须懂行才会挑,需要耐心和时间。参与骚乱的人既没有耐心,没有时间,也不太可能懂行。”

    如果骚乱者来自社会的底层,那么他们常常不会被一些书列为目标读者。在这些骚乱者眼里,抢到的书也换不到太多钱,书店自然也不会是他们的打劫目标。不过,《纽约时报》的报道称,虽然大多数被捕受审的骚乱者是“受到孤立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前途”,但是也有一些人来自“中产阶级的富裕家庭”,包括平面设计师、邮政职工、牙医助理等。他们是买书人,面对混乱中唾手可得的书籍同样无动于衷,很可能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敬畏。

    事实上,有些骚乱者打劫起来确实有自己的原则。据《卫报》报道,当一个劫掠者准备拿走一件婚纱的时候,遭到了同伙的制止和训斥:“这间店是老板娘白手起家做起来的,每件衣服都是手缝的,从这里拿东西和偷你老妈没两样!”

    不过,在那些路过书店的骚乱者心中,并不存在“盗亦有道”的原则,只是做了一个基于常识的选择。一位英国时评家写道:“如果你面前有两家店可以打劫,一家满是高档电子产品,另一家堆满了书。就算你是个文学爱好者,你真的会把精装书往背包里塞吗?它们不仅很沉,还可以在图书馆免费借阅。”

    有一位英国网友则给出了另一个更为直白的解释:“他们不抢书,是因为他们不蠢。”

伦敦骚乱 书店安然
灶上没胡吃 灶下常乱想
并不耀眼的美国梦
杨宪益:在癫狂中安宁
在价值观混乱的年代寻找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