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上午,83岁的老人孙金玉坐在图书馆里摘抄《按摩治百病》。近几个月来,他特别注重养生,不仅看电视做笔记,还学着画穴位图。
孙金玉是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居住的村子离县城22公里。
种了一辈子地,他现在过得很舒畅,一年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住在老人公寓,这里广场、公园、大剧院、小戏楼等样样俱全,出门3分钟就能走过去。
小戏楼每天都有折子戏,大剧院隔三差五就有大剧团来演出,看戏不花钱。
孙金玉自豪地说:“我们现在的生活一点儿不比城里人差。”
在张家港,即便是最偏远的农村,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文明。
作为首批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称号的张家港市,在城乡一体化文明建设中,走在了全国前列。
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10年前,李彩霞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丈夫病故无钱发丧,5岁的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里还欠着三四万元的外债。
2007年搬迁,李彩霞住进了社区。她分到一套100平方米的楼房,用拆迁款给儿子做了手术,给婆婆买了房子,村里给她家办了低保,每月近500元。他们还参加了医保,大病最多可报销16万元,一年的土地租金有3000元,她在社区做了清洁工,每月收入700多元。
“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我和儿子现在过得很好。”李彩霞含着眼泪说,儿子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李彩霞是张家港特困群体生活改善的一个缩影。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民生问题是重点。为此,张家港市确定了食品安全、劳动保障、公共交通、公租房等11大类28项民生实事工程。
上好学校不用去城里。在离市区30公里的乐余镇,乐余小学电教室、塑胶跑道、室内外篮球场等一应俱全。事实上,这是一家打工子弟学校。
“我们的教学质量未必输给城区学校。”校长祁仁东说,他曾是市区一所公办小学的校长,3年前,被调到这里抓教育质量。
像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全市支教老师分别占农村学校和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的25%。目前,张家港市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均衡发展,实现了3个100%:100%的幼儿园建成苏州市级以上优质幼儿园,100%的义务教育学校建成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100%的公办高中建成省三星级以上高中。
看小病不用出社区。2010年,全市2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诊疗服务280多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的45%。张家港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加入WHO西太区健康城市联盟的县级市。
从“国家卫生城市”到“国家园林城市”再到“国家生态市”,张家港一直在引领潮流。坚持“自然不足人工补,先天不足后天补”,张家港不断在生态修复重建、人居环境改善上探索创新:废弃的窑洼地建成了山水相依的张家港公园,低洼地变成了暨阳湖生态园区,市中心的森林公园有1500种植物。
生态理念已经延伸到了农村,村容村貌整治、生活污水处理、拆坝建桥、疏浚河道等一项项工程如期竣工。在张家港,处处都是新农村的新景象。
目前,张家港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08万元和1.4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左右。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0.98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公共文明指数、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通过文化熏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住进社区后,农民带着盆盆罐罐一起上了楼。楼道放杂物,河里洗拖把,树上晾衣服,草坪种菜,乱扔垃圾,一切还是老习惯。
物质条件好了,如何让农民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一起改变?盖房子修路好办,让农民改掉老习惯可不容易。
张家港市市委书记徐美健认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提升每个人的文明指数。追求人的文明和人的现代化,是张家港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点和落脚点。
张家港提出“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制定了《张家港市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公务员、农民、城镇居民、未成年人、新张家港人五大重点群体开展文明素养教育。
老干部、老党员带头组成文明督导员队伍,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不定期去家里检查卫生,楼道每个月清理一次。”金港镇德丰社区61岁的丁秀珍说,他们把不文明的行为编成了顺口溜、说唱节目,后来大家都不好意思了,主动改变了不文明习惯。
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养,张家港建立起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新格局。目前,96%的村都建成了“八个一”:一个综合教育培训室、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特色文化展示室、一个老年棋牌活动室、一个文艺活动(书画)室、一个健身活动室、一个文化宣传画廊、一个适合演出和放映的小型广场。
全市社区各类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有240多个,参加人数达1.1万人,有舞蹈队、民乐队等,形成了千场电影进社区“月月映”、广场文艺“周周唱”、文明书场“天天说”等各类文化活动特色。
徐美健说:“张家港文明已进入新的建设时期,我们正大力推进人文素质升级工程,通过文化熏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好人文化成为社会风尚
如果说志愿者是城市的一张名片,那张家港的这张名片更加耀眼。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2%。
2002年,团张家港市委启动“希望之光”助学工程,多年来,已有3277名贫困学子受到资助,资助总额达347.61万元。
2003年,张家港市移动公司团支部化名“张闻明”,捐助湖北省五峰县贫困学生,8年来累计捐赠款物合100多万元。
2006年,张家港市爱心义工协会正式成立,这个从网络上发展起来的公益组织最初以助学为主,后来迅速成长为全市最有名的公益组织。
2008年,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给予多种形式的关心和照顾。
2010年年初,团市委指导青少年事务社工站设计开展了针对新市民子女的“快乐蒲公英”——新市民子女第二故乡阳光成长项目。一年来,“快乐蒲公英”工作室已覆盖新市民子女达3000人,志愿者和社工服务次数累计达5000人次。
同时,近年来,全市有近400人获得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曹建苏、樊惠平当选“中国好人”,近百人获得江苏省道德模范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全市“爱心包裹”捐赠数量多年列全国县级市第一位,被中国扶贫开发基金会评为“突出贡献奖”。
发现好人,孕育好人,弘扬好人,争做好人,张家港市让好人文化成为社会新风尚。创建文明,拥有文明,共享文明,张家港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本报南京8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