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1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军事看点

猎鹰:走向常规的战略武器

杜文龙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19日   09 版)

    2011年8月12日消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11日透露,该局研制的“猎鹰”高超音速无人飞机(以下简称HTV-2)11日在升空试飞时失去联系。这是这款号称世界最快的飞机第二次在试飞时在太平洋上空不知所踪。

    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目前只建造了两架“猎鹰”HTV-2,这次试飞失败后,两架“猎鹰”均已“失踪”。

    “猎鹰HTV-2号”计划始于2003年,美国军方想要建造一种能在一小时内到达世界任何地方的飞机。如试飞成功,最终可能被运用于可全球快速打击任务的作战系统中。CFP供图

    从伦敦到悉尼,乘波音747飞机要苦熬23小时,而乘HTV-2“猎鹰”只要享受49分钟。

    2011年8月11日,美国试射了代号“猎鹰”的高超音速飞行器,飞行9分钟后由于飞行模式出现异常,飞行器被强制导引坠海。

    尽管“猎鹰”再度折翼,但这丝毫不能阻挡美国战略打击武器向常规方向转型的步伐,因为它们将成为“彻底改变战争规则的工具”。

    核魔:曾经一枝独秀

    长期以来,核武器由于具有以国为单位的毁灭能力,因此稳固地霸占着战略武器的宝座。2010年4月6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新的《核态势评估报告》,首次降低了核威慑在战略威慑体系中的份额与作用,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核老虎在国家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自冷战以来,战略武器被核武器所垄断,核武器成了战略武器的代名词。从美、苏成功爆炸并装备核武器以来,不断壮大的核武库成了最令对手胆寒的后盾。当1967年苏联在美国的后院古巴竖起核导弹时,以3万多枚核弹做后盾的肯尼迪总统,不惜摆出决战架式逼退了苏联的核攻势。

    正是这种超级毁伤能力,使核武器从沙漠铁塔顶端的核炸弹,发展成了陆基核导弹、战略潜射核导弹和空基核巡航导弹,从而确立了三位一体“核威慑”的基本格局。冷战时期,美、苏双方战略打击力量的发展,都是在加高陆、潜、空这三道核围墙。

    核打击作为一种传统的战略打击手段,能够起到存在即威慑的作用。对手只要制造并爆炸了核武器,不管核政策怎样制定与发布,只要陈列到武器库中就能够对敌方构成威慑。冷战期间,核威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战略威慑手段,也曾经是战略威慑的主要手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核武器已经不再神秘,暴烈的核能开始被驯服而作为能源被使用,核技术门槛开始变得越来越低。但同时,核武器却由于其过于巨大的杀伤和破坏效果,其实战使用的门槛被大大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核威慑的作用开始下降,因为人们发现,不能使用的核武器所形成的核威慑仅仅是一种威慑而已。在双方都握有核武器的条件下,能构成对等的威慑与打击能力。而在对等条件下,双方在核威慑与打击能力上形成1∶1的均衡局面。在这种均衡状态下,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此时,核武器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非核武器:常规未必不战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局部战争中依托高新技术的常规武器开始显露出其战略打击能力,随着比重的不断增加,进一步优化了战略打击体系的基本结构。美国将“三位一体”的战略打击体系调整为“新三位一体”,把核与非核战略武器、主动与被动的防御系统和灵活反应的国防基础设施作为新的战略支柱。

    美国调整战略打击体系的优势很快就在科索沃战争中显现,当美国和西方大兵压境之时,仅具有核威慑能力的俄罗斯声称将干预,但直到美国的战略常规武器在贝尔格莱德上空炸响数月,也没有见到俄罗斯的真实动作。

    这说明,与核武器相比,具有战略打击效应的常规武器,在战争中具有威慑与实战双重能力。常规战略武器小而不弱的毁伤能力,使它在局部战争的运用中可以收放自如,是一柄既能恐吓又能杀人的钢刀。

    尝到这种新型战略武器甜头的美国总统小布什,曾经对美国保有的庞大核武器库颇有微词。2001年的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说,布什总统得知确切的核武器数后即发出质疑:“我们要这么多核武器干什么?”

    截止到2009年9月30日,小布什的继任者奥巴马手中还拥有5113枚核弹头,虽然比1967年的3.12万枚少了84%,但也引发了奥巴马对美国战略威慑与打击武器体系现状的不满。虽然奥氏的无核世界实质是少核世界,但至少说明战略威慑体系中核因素开始动摇并减弱。

    2010年4月8日,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在布拉格签署了《美利坚合众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采取措施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条约》,表面上是国际军控与裁军领域的一件大事,实际上标志着两国开始重新思考本国战略威慑体系的新一轮调整。尽管美俄实际削减数量不大,但说明核支柱曾经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开始动摇。

    在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大量使用的新型常规武器,已经取代了核武器成为灭国亡军的主角。“高边疆理论”的创立者丹尼尔·格雷厄姆说:“纵观人类历史,那些最有效地从一个领域转入另一个领域的民族,总能获得巨大的战略利益。”力量标准由核武器向常规武器的滑动,或许撬动的就是这个砝码。

    常规战略武器:关键是速度

    英国空战专家汤姆·库柏曾说过,核弹头是人类追求武器威力的极限,而高超音速飞行器则是人类追求武器速度的极限。美国防部“瞬间全球打击”计划的负责人罗伯特·克勒曾说:“关键是速度!”在各国追求高超音速武器的竞赛中,经济科技实力雄厚的美国的动作最引人注目。

    美国在寻求新型战略威慑与打击武器方面起步较早,这也是美国敢于降低核武器份额的重要原因。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的高超音速打击计划在进入新世纪后取得重大进展,以1小时打击圈和2小时打遍世界为代表的新型武器发展计划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的非核威慑与打击能力。

    1993年美国国防部就着手“瞬间全球打击”的超高音速“猎鹰”飞行器计划,计划的目标是“在60分钟内打到地球上的任何一处”。1998年,美国提出高超音速飞行器设计方案,使用火箭组合循环发动机推进。从普通跑道起飞,发动机加速到10马赫飞行,当爬升到40公里高度时关闭发动机,飞机依靠惯性滑行到60公里的高度开始机动飞行。在这个高度区间,地球大气层的压力、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衰减:在距地球表面15公里高度,大气压力与密度分别约为地面的12.3%和16.2%;在30公里高度,分别约为地面的1.2%和1.6%;在60公里高度,分别仅为地面的0.031‰和0.028‰,已接近真空状态。因此,30~60公里的高空“走廊”是高超音速飞行器长时间远距离飞行的理想空间,在这个“走廊”短暂启动发动机,推动飞机再次爬升、回落、再爬升,如此周而复始,飞机每两分多钟进行一次“跳跃”,每一跳约450公里,这样在两小时以内可以到达地球上任何地点。 

    这种在稠密大气层上方跳跃飞行的方式就像孩童用扁平石块在池塘里打水漂一样,不仅节省燃料,而且大大减轻高超音速飞行的气动加热。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有效载荷可以选择1枚钻地弹头或4枚小直径炸弹或6枚广域自主搜寻目标弹药。飞行器利用其高升阻比气动外形进行大范围滑翔机动,规避拦截火力,并在适合位置释放出携带的弹药,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由于这种武器系统的最大优势是飞行弹道和落点难以预测,拦截武器系统的传感器即使探测到发射也难以连续跟踪,导致难以获得精确数据。同时,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能力恰恰对这种飞行器大部分飞行时间和轨道显得无能为力,因而高超音速武器系统对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有非常高的突防概率。其飞行末段高达10~20马赫的高超音速攻击,让距离即使远隔洲际的坚固建筑和深埋地下百米的目标也变得弱不禁风。美空军航天司令部发布的评估报告认为,如果使用“猎鹰”这样的武器系统,在接到作战命令后,两小时内只需从美国本土发射4枚携带小直径炸弹或自主搜寻攻击弹药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即可达到1986年4月突袭利比亚“黄金峡谷”作战行动的所有效果。

    军事专家相信,高超音速武器一旦成熟,它带给军事世界的冲击绝不会亚于当年的核武器。2010年4月6日,美俄在布拉格握手言欢,当全球正准备为核魔的即将远去欢呼时,美国已经走到了所有国家的前面,在一个“没有对手能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常规领域建立了新的战略打击体系。这样,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危险,因为有核的情况下世界或许还可处在“危险的均衡”中。但无核时代,“常规武器”由于技术的活跃而变得更加容易失控,这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险。

    支撑超高超声速武器巨大作战效能的是不可思议的速度,飞行要跨越亚音速、跨音速、超音速阶段,才能进入高超音速。当飞行器从稠密大气层冲向稀薄大气层时,空气密度的巨大变化给飞行器的研制带来巨大困难。超音速技术必须突破多个难题才能释放威力。 

    比如,动力难题。高超音速技术主要选用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推进系统。高超音速空气在燃烧室中的滞留时间通常只有1.5毫秒左右,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将其压缩、增压,并与燃料在超音速流动状态下均匀、稳定地混合和燃烧十分困难。 

    还有气动加热难题。“猎鹰”是世界飞行最快的飞行器,与大气层的摩擦就会使外壳要承受近2000℃的高温,超过钢的熔点,其他部位的温度也将在600℃以上,必须综合利用多学科的计算、试验等手段解决真实飞行环境下的气动加热问题。 

    结构材料也是个难题。高超音速飞行器要在尽可能地减轻结构重量情况下克服气动加热问题。耐高温、抗腐蚀、高强度、低密度的结构材料对于研制高超音速飞行器是必须突破的关口,甚至会使用航天器的结构与材料。

    “猎鹰”是美国“全球快速打击系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X-37B和X-51一起,构成了美国战略打击能力转型的一个标志,它的再度折翅,说明“我们可能没有准备好一架12分钟内从纽约飞到洛杉矶的飞机”的同时,更预示着这个转身并不像美国人想象的那样简单。绝对优势必须付出绝对代价。而美国人在建立绝对优势方面,脚步一刻也未曾停歇。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猎鹰:走向常规的战略武器
加强军地高校交流 共同探索育人新路
支奴干折翅影响远超战术层面
军事科学院向军事博物馆和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赠送《军史》
目击实战化条件下的轻潜训练
女狙击手亮相作战部队